少年書院行
在衡陽城中,湘江、蒸水、耒水三江交匯處,一座古樸的書院靜立在此千年。石鼓書院見證了湖湘學子孜孜不倦的求學身影,守護著歷代先賢的崇高理想……《少年書院行》第十二期繼續研學這座始于唐朝的書院。讓我們跟隨少年團的腳步,邁入這座湖湘文化圣地的門扉,聆聽三江水與歷史的回響!
石鼓書院
步入大觀樓前,雁公子為三位少年各贈一支清蓮。面對這文人雅士自古以來便鐘情的高潔之花,主持人鄭方一拋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說到蓮花,諸位少年最先聯想到什么?少年們不由得想到了那篇耳熟能詳的《愛蓮說》,而這篇千古名作的作者周敦頤,與石鼓書院就有著不解之緣。
原來,周敦頤幼年喪父,隨母親投奔衡陽的舅舅鄭向,并在石鼓山下的西湖畔潛心苦讀。鄭向特意為他種下一池白蓮,之后周敦頤寫下《愛蓮說》,或許正是源于這段少年時期與蓮花的不解之緣。此后,周敦頤被列入石鼓書院大觀樓中的七賢祠,與朱熹、張栻等賢人并列,共同構建了湖湘理學的精神豐碑。
而石鼓書院的文脈,不僅蘊藏著文采風流,更彰顯著經世致用的實踐智慧。除了石鼓七賢,還有一位名士與這所歷經千年風雨的書院有著深刻的關聯。節目中,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鄧洪波教授登場與少年們相會,通過一個精巧的謎題引領少年們揭曉了答案——這位名士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曾國藩。這位晚清中興名臣,在湖湘大地上締造了文人領軍的湘軍傳奇。面對“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曾氏八字家訓,少年們暢所欲言,勾勒出各自心中的曾國藩形象。曾公這種“勤儉耕讀”的務實家風,與石鼓書院“經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交相輝映,而千年淬煉的湖湘風骨,更在曾國藩的家國情懷中得到了完美詮釋。
三江交匯的衡陽,自古就是思想薈萃之地。遠處,又一座文化圣地映入眼簾——船山書院。江水奔流不息,文脈薪火相傳,如果說石鼓書院孕育了周敦頤的理學思想、曾國藩的經世之志,船山書院則延續了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的思想光芒。在彌漫的蓮香之中,少年們相視一笑——下一站,他們將奔赴那座承載著王夫之思想精華的船山書院,繼續這場湖湘文脈的探索。
本周二、周三19:30
鎖定湖南衛視、芒果TV
在《少年書院行》相約衡陽
與少年們一起
開啟跨越時空的湖湘文化之旅!
撰稿|舒少
編輯|余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