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一夜,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大規模的打擊,除了對基輔等內陸縱深目標進行了打擊之外,俄軍還使用導彈和無人機對烏克蘭在黑海上的目標進行了猛烈轟炸,把黑海直接炸成了“煉獄之海”。
根據烏克蘭方面的通報,俄羅斯武裝部隊在7月21日突然襲擊了黑海上的一座閑置天然氣鉆井平臺,一連串的打擊把鉆井平臺直接炸成了海上“火炬”,鉆井平臺上的烏克蘭特種兵被迫緊急撤離。
烏克蘭媒體稱,俄軍使用了多枚導彈和無人機,對烏克蘭的鉆井平臺“克里米亞-1”進行了輪番打擊。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的特種部隊被迫使用一艘救援船緊急撤離。
根據俄羅斯軍事記者基里爾·費奧多羅夫發布的空襲消息稱,這次對烏克蘭特種部隊的打擊行動中,烏方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海空撤離行動,因此至少有一部分烏克蘭特種兵在平臺上已經被俄軍消滅。這也算是俄軍對這些烏克蘭特種兵的報復性打擊行動的一部分。
烏克蘭情報部門的特種部隊現在經常利用這些廢棄的海上鉆井平臺,組織空中無人機和海上無人艇的襲擾活動,尤其是針對克里米亞及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俄羅斯軍事和民用目標。烏軍甚至借助鉆井平臺的支持,還在黑海上擊落過俄軍的蘇-30SM戰斗機和米-8直升機。
黑海上的鉆井平臺數量有10座左右,由于戰爭幾乎等于廢棄狀態,因此成了新的爭奪陣位。由于屬于易攻難守的節點,因此俄烏經常圍繞鉆井平臺展開攻防戰,俄羅斯把部分平臺改裝成了有雷達的無人監控哨所,烏軍特種部隊則會上去拆除設備,并建立新陣地,進而作為自己襲擊的中繼據點。
但是,為什么烏克蘭可以占得住黑海上的鉆井平臺?這又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俄黑海艦隊去哪了?都知道俄烏打了3年,俄黑海艦隊損失慘重,司令被“斬首”,艦艇被擊沉。但是,究竟損失多大呢?
由于俄羅斯國防部在俄烏沖突之后,就開始對俄海軍的損失進行了報道管制,所以對于黑海艦隊的實際損失,都是基于外界的開源數據進行的統計,大部分是來自于烏克蘭方面通報及衛星圖像,還有烏克蘭公布的襲擊畫面來進行確定。
俄羅斯黑海艦隊原來駐扎在塞瓦斯托波爾和新羅西斯克,但是在塞瓦斯托波爾遭受到烏軍使用“風暴陰影”巡航導彈、自爆無人艇等一系列遠程打擊手段的輪番襲擾之后,大部分艦艇在2023年就已經開往了新羅西斯克。而且,俄黑海艦隊還進行了更深入縱深的疏散行動,有艦艇到了費奧多西亞、圖阿普謝、特姆留克和塔甘羅格。甚至還有消息稱,2024年在阿布哈茲地區奧恰姆奇拉灣建造了一座俄黑海艦隊的新基地。
也可以說,俄黑海艦隊是主動放棄了黑海的制海權。至于為何主動放棄制海權,還得談到一點,就是俄羅斯海軍現在黑海艦隊的實力窘境:原有的74艘艦艇中損失了近30艘,包括黑海艦隊的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總作戰能力已經損失了1/3。更別說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的總部被炸后,造成指揮上層差點被“一鍋端”。裝備人員都大量被摧毀。這對一支海軍部隊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
正因為如此,黑海上的局面已經出現了逆轉,實際上俄烏早期頻繁爭奪的蛇島,已經成為烏克蘭經常打卡的地點;海上大量的鉆井平臺被遺棄,成為了烏軍特種部隊,用來襲擊俄內陸或者對俄商船進行襲擾的中間情報基地。
尤其是在俄烏達成糧食協議之后,烏克蘭人借助海路可以通過黑海獲得他們想要的軍援物資。俄羅斯海軍毫無攔阻能力,只有空軍能夠對這些進港的物資進行轟炸。
至于開戰頭兩年討論的非常熱火的登陸敖德薩,現在在俄羅斯國內也沒有人提起來了;因為黑海艦隊原有的15艘登陸艦,現在滿打滿算,最多只有5艘能夠投入使用。這點數量別說登陸敖德薩,出港都困難。
俄黑海艦隊損失這么大,導致英國國防部早在2024年3月就宣布黑海艦隊處于“非活躍狀態”。所謂的“非活躍狀態”,其實就是在黑海上很少能看得到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的艦艇。現在的俄黑海艦隊處于保船階段,大量的軍艦停泊在靠近內陸的基地內,時刻防備著烏克蘭無人艦艇和無人機的襲擊。最多偶爾出海發射幾枚“口徑”巡航導彈宣誓下自己編制還在。
雖然烏克蘭在黑海上沒有形成所謂完整的制海權,但是烏克蘭的無人艇、無人機,甚至烏克蘭特種部隊的快艇都可以在黑海上暢形無阻。從宏觀的角度看,烏克蘭把黑海變成了“爭議海域”,而不是俄羅斯“完全控制海域”,已經足以讓俄羅斯海軍昔日顏面盡失。
對于俄黑海艦隊的未來出路,幾乎只剩下等到俄烏這場大戰徹底打完,才能有經費考慮重建。這其實就是以前欠債,現在再想補回來,要填的坑更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