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夏萍 通訊員 韓思宇
“以前一下大雨,路上積水過了腳踝都不敢走,生怕踩空窨井。現在好了,防護框上的刻度一眼就能看清水深,心里踏實多了!”7月22日上午,一場短時強降雨突襲鄭州市主城區,在文化北路連霍高速口,市民張先生指著腳邊的窨井防護框對記者說。他所說的“刻度”,正是鄭州市市政設施事務中心今年汛期新推出的“帶刻度尺的窨井防護框”——這個看似微小的設計,卻成為市民雨天出行的“安全指南”,也折射出城市防汛從“管理角度”到“群眾視角”的理念轉變。
小刻度里的大民生:把“看不見的風險”變成“摸得著的安全”
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進入主汛期,強降雨引發的道路積水、窨井頂開等安全隱患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鄭州市部分老舊城區排水系統標準偏低,強降雨造成的短時積水“頑疾”曾讓不少市民頭疼:積水淹沒路面后,窨井位置難辨、水深未知,行人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危險;車輛誤闖深水區,更可能引發人身財產安全隱患。
“防汛工作既要‘通大渠’,也要‘管細節’。鄭州市市政中心防汛辦副主任陳延坡告訴記者,今年初,鄭州市市政中心在梳理歷年汛期險情時發現,超60%的涉水安全事故源于“信息不對稱”——市民無法快速判斷積水深度和窨井位置,只能“憑經驗冒險”。“群眾需要的不是‘事后救援’,而是‘事前提示’。以此為突破口,鄭州市市政中心防汛辦聯合設計單位、排水專家,加班加點在主汛期前研發出“帶刻度尺的窨井防護框”。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款新型防護框框架邊緣印有醒目的紅色刻度線,從0厘米到100厘米逐級標注,每30厘米設有更加醒目尺寸更大的標志線。“當積水覆蓋防護框時,刻度線會隨水位上升露出相應數值,市民一眼就能知道當前水深。”鄭州市市政中心防汛排澇科副科長楊青介紹,該新型防護框主要覆蓋在易積水點、學校、醫院、大型商超周邊等人員密集區域。
提示牌前的“溫度”:讓“繞行指南”跑在雨水前面
除了“看得見的刻度”,鄭州市市政中心還在“看不見的服務”上做足文章。今年汛期,鄭州市市民發現,許多易積水路段在降雨前就立起了藍底白字的提示牌:“前方50米積水深度預計30cm,建議繞行”。這些提示牌不僅標注了積水點位置、預估深度,還提前提醒市民避開積水繞行,被市民稱為“雨天導航”。
“提示牌的關鍵是‘提前’。”鄭州市市政中心依托智慧防汛系統,結合氣象預報、歷史積水數據和實時水位監測,提前2小時預判積水點的可能深度,并通過移動終端推送至一線巡查人員。“過去我們是‘等雨來了再反應’,現在變成‘看雨勢謀應對’。鄭州市市政中心防汛人員舉例說,7月21日預報有陣雨、雷陣雨,根據雨情預報推算,文化路連霍高速路段可能出現25cm積水,巡查人員提前1小時在易澇風險點周邊設置提示牌,移動泵車提前設置到位,把風險干預措施做到前面去,消除市民雨天出行安全隱患。
從“問題導向”到“需求導向”:城市治理的“民生邏輯”
“一個刻度、一塊提示牌,看似是‘小改動’、‘小創新’,但卻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真正站在群眾視角解決“急難愁盼”,體現了城市防汛從“管理角度”向“服務思維”的轉變。
細節的改進,也帶動了管理效能的提升。過去,防汛工作更多依賴“人員巡查+應急搶險”,如今通過防護框刻度、提示牌引導,市民能自主規避風險,巡查人員則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隱患排查、應急處置等關鍵任務上。“現在我們巡查時,經常能聽到市民說‘知道這里水深,我們繞著走’,這比我們喊破嗓子引導管用多了。”一線巡查員老周笑著說。
把“安全底線”織進城市的“毛細血管”
從帶刻度的防護框到會“預報”的提示牌,鄭州市市政中心用一個個“微創新”證明:城市的安全防線,不僅需要宏大的工程建設,更需要深入“毛細血管”的細節打磨。正如鄭州市市政中心副主任李培建在防汛工作會上所說:“防汛安全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守護幸福’。我們多考慮一分細節,群眾就多一分安心;我們把工作做在雨前,群眾就能少冒一分風險。”
當前,鄭州市正處于“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但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以民為本”的細節措施落地,市民的雨天出行正從“被動避險”轉向“主動防護”,城市的防汛體系也從“應急響應”升級為“韌性治理”。這些藏在刻度里、寫在提示牌上的“民生溫度”,最終將匯聚成一座城市最溫暖的安全底色——它告訴每一個市民:你的安全,有人用心守護;你的需求,有人放在心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