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吳明華面對造訪者,一臉迷茫:“從來沒想過娶媳婦,這輩子估計也沒希望娶到媳婦了。”
在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余塅鄉茶山村及附近的小坪村,時間仿佛凝固了。走進村莊,隨處可見四五十歲的男性獨自勞作、獨自生活。小坪村只有100來戶人家,其中40歲以上的“光棍”就有30個,占到總戶數的三分之一。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村莊已經整整五年沒有辦過一場喜事。一些五六十歲的光棍,基本上一輩子沒有結婚的可能性。當被問及原因時,村里的年輕人脫口而出的答案簡單卻沉重:“窮,還能有啥?”
在距離修水縣城70公里的深山里,小坪村的村民們有的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村莊的“光棍地圖”清晰可見:40歲的吳明華、43歲的吳復喜、53歲的吳賢華、60歲的吳秀平……他們的名字被村民們默默記在心里,成為“光棍村”無聲的注腳。
吳秀平只種了少許水稻田,主要收入靠養蜂。他苦笑著告訴來訪者:“辛苦養蜂一年,只能收入四五千元。”當被問及為何不外出打工時,他無奈地搖頭——年輕時被黑心老板克扣工錢的經歷讓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顧忌,如今年紀大了更沒人要了。
53歲的吳賢華是家中獨子,身體健康卻同樣被困在深山。他每年靠養蜂賺2000元,加上政府補助勉強度日。“出去打工?”他低頭看著年邁的父母,“我走了,誰來照顧他們?”內向的性格也讓他擔心在外受人欺負。
當被問到婚姻難題時,村里的小伙子們沒有預料到,他們脫口而出的第一個詞不是愛情,而是“彩禮”——這個橫亙在婚姻道路上的經濟大山。
在江西農村地區,彩禮數字已飆升至令人窒息的高度。結婚的話,還必須在縣城有房有車。這對一個年收入僅數千元的農村家庭而言,無異于天文數字。
除了現金彩禮,還流行給女方買金首飾,“動輒6金、8金,有一戶竟然配了18金”。
婚姻市場的供需失衡讓情況雪上加霜。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農村,一個二婚甚至帶孩子的女性都能同時被8到10個男性爭搶。媒人手中的女性資源變得奇貨可居,男方家庭不得不競相抬高彩禮價格。
江西的性別失衡問題觸目驚心。2022年數據顯示,江西男性比女性多出151.52萬人,總人口性別比(女性=100)達到106.92。這種失衡在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全國31個省份的鄉村男女性別比均大于100。
“修水雖說脫貧了,但女孩資源輸出多過于進來,光棍也就比其它縣多。”一位當地觀察者這樣描述。曾經以“美女之縣”聞名的修水縣,如今成了光棍重災區。
這種失衡的根源要追溯到幾十年前的重男輕女思想。如今,鄉村高學歷女性通過求學外出后,很難再回到農村生活。“知識造就了她們的視野,難以融入故土鄉村生活方式。”她們更關注伴侶的收入能力與知識水平,而這恰恰是留守農村男性的短板。
九江市區的婚姻狀況呈現出與農村截然相反的圖景。2020年數據顯示,九江市辦理結婚登記31104對,而辦理離婚登記高達15059對,離婚率驚人。2014至2016年間,九江市離婚率從21%攀升至32%,三年上升11個百分點。
在城區,超過28歲的大齡剩女已接近萬人。這些女性往往教育程度高、經濟獨立,對伴侶的要求相應提高。“她們要求對應的男性要優于自己,至少是自身相匹配。因此,合適的男性就不多了”。
與此同時,農村男性在城市的婚戀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那些“低薪文化素質差”的農村青年,在大城市難以立足后只能返回家鄉,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而能夠在城市站穩腳跟的農村男性,多數是“企業管理層或高薪技術員”,他們更可能帶回外地新娘。
面對整村的光棍困境,可能的出路在哪里?專家建議多管齊下。首先是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增收。其次是政府主動“牽線搭橋”,組織農村青年相親會、成立鄉鎮婚介所,為農村大齡男性創造婚戀機會。
而針對最根本的性別失衡問題,則需要從源頭治理。“各級衛計、司法、公安、教育等部門應加強協作,對涉及胎兒性別鑒定等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整治”。
每當夜幕降臨,山村里的燈火稀疏亮起,每一盞孤燈下都坐著一個可能終生與婚姻無緣的男人。當被問及未來時,40歲的吳明華只是茫然望向遠山:“出去?能去哪呢?這里再窮,好歹是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