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參數丨圖片)不僅是大眾旗下最成功的汽車,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汽車之一。而它的誕生,是跨越時代的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的杰作。這位曾效力于菲亞特的天才設計師,早年先后在博通(Bertone)和吉亞(Ghia)工作,最終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而他接手的早期設計項目中,就有高爾夫。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款由意大利人設計的德國車,竟成了最具德國特色的德國汽車標志。但事實上,布魯諾?薩科(Bruno Sacco)設計的奔馳 W201,以及他擔任設計總監的 90 年代被公認為 “最具奔馳精髓” 的時代,或許都印證了意大利設計獨特的適應力。
高爾夫是德國汽車的標桿。它的設計可以用 “完美的比例、毫無花哨的曲面、精致的細節” 來定義,是嚴格遵循 “形式追隨功能” 原則的汽車設計典范。
高爾夫的側視圖足以令人驚嘆,宛如一幅 X 光透視圖。從發動機艙到乘客艙,再到后備箱,沒有一絲一毫的 “浪費”,各部分布局的精準匹配簡單直接高效。高爾夫的輪廓,是完美的掀背車范本。
高爾夫的特征線只有一條簡潔的水平線,從車頭燈邊緣一直延伸至尾燈末端,以強硬的筆觸定義了車身曲面,毫無多余修飾。相連的曲面干凈利落,以近乎原始的平面感勾勒出整體輪廓。
前臉采用矩形分區設計:仿佛嵌入復古閃光燈的頭燈、僅以水平線勾勒的格柵、矩形保險杠,堪稱純粹幾何學的巔峰。轉向燈和后組合燈的尺寸也僅滿足最低照明需求。從外門把手、車門、車窗的大小形狀,到輪拱、內飾開關、儀表盤、座椅設計,再到中控臺、換擋桿、手剎的造型,每一處細節都遵循功能至上的清晰形態。
高爾夫是重新定義 “當代所需汽車” 的作品。我們熱愛的 MINI、菲亞特 500、雷諾 16、甲殼蟲雖小巧可愛、造型優美,卻屬于舊時代的小型車 —— 它們在小車身中堆砌飽滿線條的設計,延續的是汽車 20 世紀 30 年代的風格,其標志意義更多源于過去的榮光。
無需多言,掀背車這一突破性的布局本身就是革新。無論是設計還是概念,高爾夫都是 20 世紀后半葉現代主義汽車的起點。繼第一代(1974-1983 年,銷量 690 萬輛)大獲成功后,第二代(1983-1991 年,630 萬輛)同樣熱銷,此后歷代延續輝煌,直至第七代(2012-2019 年,630 萬輛),奠定了全球 C 級車市場的傳奇地位。
2024 年是高爾夫誕生 50 周年,但與 40 周年、30 周年時的盛況相比,人氣已大不如前。現款第8代在市場的銷量不再碾壓,外觀上堆砌的各種 “修飾” 更顯生硬。
盡管車身各處增加了復雜線條、搭載了尖端功能、配備了高爾夫史上最強動力系統,卻反而顯得平庸 —— 設計失去了高爾夫應有的精髓,車身尺寸過大,各部分用力失衡,破壞了原本緊湊的比例,宛如穿著街頭潮牌卻身形臃腫的中年男人。
這或許正是 21 世紀 掀背車的困境:在 “緊湊空間不再舒適” 的時代,面對 SUV 和 MPV 的圍剿,即便高爾夫仍保有出色的駕駛質感,也難免給人 “固執守舊” 的印象。空間實用性不足、設計缺乏吸引力,在遍地 “高顏值車型” 和電動化、自動駕駛浪潮的沖擊下,生存空間愈發狹窄。
大眾或許正像停產甲殼蟲一樣,猶豫是否該送別高爾夫。即便未來電動車可能沿用 “高爾夫” 之名,但從 ID 系列另起爐灶的命名來看,這個 20 世紀現代主義設計的標志,或許已到了謝幕之時。正如麥克阿瑟將軍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遠去。同樣的話也適用于高爾夫,高爾夫依然存在,只是離市場越來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