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楊璐
編者按:為集中展現山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高質量發展工作成效,講好人大故事,近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中央駐魯和省直有關新聞媒體,赴威海、煙臺、濱州等地開展集中采訪活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人大履職創新”專題報道,挖掘和展現山東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創新和探索。
盛夏7月,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西孫村良杰家庭農場,棗園里有20畝種的是“沾冬2號”,處于幼果期的冬棗掛滿枝頭,長勢喜人。“這個品種皮薄肉脆,汁液多、口感好、含糖量高,8月開始上市,今年掙個100萬元沒問題!”丁太平樂呵呵地說,“沾化冬棗是越來越有種頭,棗農也越來越有臉面!”
下洼鎮是沾化冬棗的原產地和主產區。1984年,這里發現了56棵老冬棗樹珍稀資源。自那時起,冬棗產業開始發展,政府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種植。
20世紀90年代,丁太平入行種棗時,沾化冬棗以露天種植為主,在冬棗膨果成熟期,出現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棗園缺少設施保護,冬棗的收成便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從2021年開始,沾化區大力實施冬棗產業“雙增雙提”工程,以增加“沾冬2號”面積、增加設施栽培面積為重點,以提高棗農收入、提高產業效益為目標,推動沾化冬棗產業提質增效。同時,沾化區實施沾化冬棗全額貼息“大棚貸”政策,助力群眾增收。
“過去種棗靠天吃飯,如今大棚冬棗價格翻番!”丁太平的棗園換種上了“沾冬2號”新品種,上了設施大棚,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太陽能殺蟲燈、誘蟲罐等先進的設備,棗園通過疏密間伐、限產提質,冬棗品質不斷提升。
丁太平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冬棗種植專家,作為市、區兩級人大代表,他是沾化冬棗特色代表小組成員。為助推冬棗產業轉型升級,濱州市沾化區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中的冬棗種植專家,成立沾化冬棗特色代表小組,充分發揮代表專業優勢,通過技術交流會、賽園賽棗大會、關鍵時間節點現場指導等方式,示范引領棗農科學種植,提高冬棗的質量和棗農收入。
歷經30多年發展,沾化區的冬棗種植面積達30萬畝,產量達6.6億斤,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形成了集生產、銷售、研發、儲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集群。但是,沾化冬棗也存在著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品種品質退化、優勢品種種植成本較高、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融合不夠、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
2023年1月,濱州市人大代表趙紅梅、于洪長、丁太平等10人,向濱州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制定《濱州市冬棗產業發展促進條例》的議案。
“濱州冬棗產業升級需要制度供給,亟需通過立法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破解發展瓶頸。”作為議案領銜代表,山東沾友律師事務所律師趙紅梅介紹,在濱州市人大常委會的積極推進下,通過調研、征求意見、開座談會研究論證,《濱州市冬棗產業發展促進條例》于2025年6月24日經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條例報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后實施。
趙紅梅介紹,條例以推進冬棗產業發展為目標,從產業發展、產業安全、產業保障等方面強化制度設計,在冬棗種植管理、貯存保鮮、包裝、加工、運輸、銷售等方面作出規定,為冬棗產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筑牢法治根基。
自2015年獲批行使立法權以來,濱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從實際出發、體現地方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先后制定出臺22件地方性法規,形成了一批具有濱州辨識度的立法成果。
“我們將繼續發揮人大優勢和作用,統籌做好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為推動全市冬棗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人大貢獻。”濱州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劉國安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