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盛夏時節,滾滾熱浪掠過江洲堤壩,麥收后的茬地里翻耕機在來回穿梭,勾勒出金色五線譜——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數萬畝良田剛完成小麥大豐收,眼下正以“土地輪作、智慧農業+科技力量”的種植模式,在麥茬間播下玉米、大豆、棉花的新希望。這片藏著“土地提質”與“科技增效”雙密碼的沃土,正用茬茬接續的沃野圖景,繼續播種柴桑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豐收答卷。
畝產連年增收 夏糧“顆粒歸倉”
“今年每畝小麥凈利潤超300元,總產量達到了2.5萬噸,實現了豐產又豐收?!辈裆^江洲鎮農技員柯長青介紹,這位農技工齡超過30年的老把式,對江洲的田間地頭、一草一木,熟悉于心,“今年全鎮200個大戶種植小麥近5萬畝,戶均增收6萬余元?!笨麻L青如數家珍。
據悉,2004年前,江洲島并沒有小麥種植的歷史,只有少數村民為搶抓農時,在棉花地套種小麥, 但一季辛勤勞作下來,畝產也只有200多公斤。近年來,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實施,柴桑區在江洲島普及推廣小麥種植技術,加大農業機械化補貼更新力度。短短幾年間,江洲島小麥播種面積呈幾何式增長,從最初的嘗試種植,到現在小麥播種面積接近5萬畝,畝產從200多公斤到現在的500多公斤。
在剛結束麥收繁忙季,江洲鎮積極調配機械支援保障,指導農機手對收割機、拖拉機等機械進行保養和檢修,同時5家烘干廠馬力全開,小麥全程“不落地”,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種植面積與夏糧豐收的背后,是柴桑區深入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實踐,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產和品質,糧食生產潛力進一步挖掘,糧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
既穩“米袋子” 又?!安嘶@子”
“麥棉、稻麥、稻油……我們一直在探索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向土地要收益,讓農民的荷包鼓起來?!苯捩傓r業辦相關負責人這樣介紹道。既扎牢“米袋子”,又拎穩“菜籃子”,江新洲島四面環水,土壤富硒且肥沃,是農業生產的寶地,果蔬遠近聞名,備受周邊省市市場青睞。尤其是近幾年,更成為九江主要的“菜籃子”供應基地,每年有約2萬噸蔬菜端上九江人的餐桌。
今年,江洲鎮聯洲村村民張立群在近600畝小麥地里嘗試套種冬瓜,搶先一個月上市的冬瓜售價高,小麥與冬瓜有一個月共生期,也因搶時搶地實現了雙豐收,一畝地就實現利潤700元,比單純種小麥高出400元。據悉,近年來,在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多種經營保障的基礎上,當地多舉措調動種糧農民的積極性。一方面,出臺耕地保護補貼資金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推出鄉村產業振興扶持補助辦法,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共計1668.9萬元。另一方面,推廣高產、優質、抗逆的小麥品種和滴灌水肥一體化、小麥“一噴三防”等先進種植技術,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并通過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了一批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這些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為糧食和蔬菜的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批“新農人” 追逐農業夢
走進江洲鎮9號村“新農人”蔡報燚家中,院子里的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有序停放?!凹依镞@些‘寶貝疙瘩’購置費花了70多萬元,享受了30萬元的政府補貼。我最鐘愛的還是新購置的植保無人機?!泵@些農業機械,1999年出生的蔡報燚喜不自禁。作為遠近聞名的農技“大拿”,他不僅是小麥成長期的“飛防員”,也是麥熟時的收割機手,更是遠近聞名的“新農人”。今年,蔡報燚還承擔著為全鎮5000畝小麥的播種、撒藥等飛防任務。“我是農家子弟,從小就懂得稼穡艱難,埋頭耕耘是農人的本分,只有這樣才能大地豐收、家人衣食無憂?!贝髮W畢業后,蔡報燚毅然回鄉,用學到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家鄉,實現小麥生產耕、種、收、加工等主要環節的機械化。
“年輕人,文化程度、科技意識還有農作物的銷售眼界比老一輩更高,農業要實現現代化,還是需要這些年輕人,特別是‘90后’的年輕力量?!笨麻L青說。據悉,為吸引更多年輕的“新農人”扎根農業,江洲鎮每年會安排蔡報焱等一批“90后新農人”到沿海和農業技術先進的省份觀摩學習,增強他們的實訓本領,為鄉村振興助力。
盛夏,驅車環島,陽光下,只見拔節生長的莊稼,幾乎看不到彎腰忙碌的農人。如今的農村,農業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傳統農業的面貌,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農村的發展活力迸發出來。(張金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