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的消息傳出后,全球都等著看印度會如何反應,畢竟中國直接涉及到水資源管理,甚至影響到幾億人的用電問題。
按照以往的“慣例”,印度媒體和政府恐怕早就會因“國家安全”問題而掀起一場風暴,但出乎意料的是,3天過去了,印度政府卻異常冷靜,甚至可以說是沉默。
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電項目,別說是印度,全球關注的焦點都在它的巨大規模和發電能力上,作為中國的一項戰略性基礎設施工程,這個項目的投資規模龐大,所能帶來的電力輸出足以解決幾億人用電問題。
而這,不僅是對中國的影響,印度的用電需求也與此密切相關,再加上,這個項目直接涉及到中印兩國在喜馬拉雅地區的水資源爭奪,印度本應站在風口浪尖上,發布抗議聲明,甚至采取更激烈的行動。
實際情況是,印度媒體對此幾乎沒有大肆報道,而政府則完全沒有公開發表評論,更重要的是,面對這樣一個顯而易見會在未來影響到印度能源安全的項目,印度的反應卻異常低調,莫迪政府甚至沒有作出任何實質性回應。
眼看著中國在南亞的戰略影響力越來越大,印度的態度為何如此克制?難道莫迪政府真的無動于衷?不,這并不是因為印度不在意,而是因為當前的國際局勢復雜,莫迪政府正在承受其他多方面的壓力。
雖然政府層面的聲音沉默,但一些印度的學者和專家還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印度的專家阿肖克·斯溫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在雅魯藏布江上游的水電項目可能在未來對印度的水資源產生潛在影響,尤其是在下游的水量減少和發電能力的提升方面,他警告印度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
盡管學者們有一定的呼聲,媒體的沉默讓這股聲音幾乎無法掀起浪花,問題出在哪里?這是印度政府選擇的“低調”戰略,還是印度主流媒體的自我審查?為什么在國家利益受損的關鍵時刻,印度并沒有向中國發出強烈的反對聲音?
莫迪政府的沉默背后,隱含著極為復雜的國際博弈,從國際局勢來看,印度在當前壓力下,選擇了保持低調,首先,特朗普政府對印度施加了巨大的關稅壓力,尤其是對印度汽車行業的影響非常直接。
美國不僅要求印度調整與中國的關系,還希望印度在俄烏戰爭中站隊,要求印度停止從俄羅斯購買石油,如果印度不配合,美國可能會對印度實施“二級關稅”,這種局面無疑讓莫迪政府面臨著兩難的抉擇。
而另一方面,印度國內的政治環境也不容忽視,莫迪政府正遭受來自國內最大反對黨激烈的政治壓力,尤其是關于空軍在巴基斯坦戰爭中的損失問題,反對黨在這個問題上無所不用其極,要求莫迪公開解釋,給出一個合理的答復。
莫迪此時并不希望在外交上再與中國產生沖突,而是選擇了沉默,避免過多的國內和國際壓力交織在一起,不僅是美國的壓力,全球的地緣政治局勢也在快速變化,俄烏戰爭的持續,加劇了國際間對能源供應的爭奪,尤其是西方國家對印度的要求愈加苛刻。
特朗普的施壓,讓印度站在了十字路口,西方國家和北約要求印度減少與俄羅斯的油氣交易,而莫迪政府正面臨著如何在中俄兩國間平衡的難題,如果印度繼續購買俄油,勢必會讓與西方的關系更加緊張,而如果完全依賴西方的能源供應,印度自身的能源安全將遭遇嚴重挑戰。
這一系列的外交壓力,無疑讓莫迪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系,畢竟中國在印度能源和經濟安全中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政府選擇的沉默似乎不再是偶然,實際上,印度外長蘇杰生最近的訪華之舉,顯示出印度希望通過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來緩解來自西方和俄羅斯的雙重壓力。
雖然兩國間的關系一直充滿摩擦,但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地緣政治上,改善與中國的關系顯然對印度來說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尤其是中印恢復直航的消息,預示著兩國之間的聯系可能逐步趨于緊密,這無疑是印度尋求減少外部壓力、爭取更多外交空間的一個重要信號,印度并不愿意完全站隊西方,而是希望在多方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平衡點,避免被拖入新的國際沖突。
印度對中國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項目的沉默,遠非單純的“默許”或“無動于衷”,背后是莫迪政府對復雜國際局勢的深刻考量,是對能源、經濟和外交多方面壓力的深思熟慮。
印度在這一問題上的低調處理,也許正是在為更大范圍的戰略博弈做準備,對于印度來說,如何在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才是當前最為關鍵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