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個美國小伙的義舉讓無數人感動。他叫埃文·凱爾,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典當行老板,卻因為一本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相冊,成了連接中美兩國歷史與友誼的紐帶。這本相冊的歸還,不僅讓一段沉重的歷史重見天日,也讓凱爾收到了來自中國的珍貴回禮,引發了廣泛關注。
埃文·凱爾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成長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家里沒啥顯赫背景,父親經營一家小典當行,母親是社區學校的文職人員。
凱爾從小就對老物件著迷,小時候常翻看祖父的舊軍牌和二戰時期的照片。他的祖父曾在太平洋戰場服役,頭部中彈,受了一輩子的癲癇折磨。這段家庭經歷讓凱爾對戰爭的殘酷有種切身的體會,也讓他對歷史文物多了幾分敬畏。
大學時,凱爾學的是歷史,選修過幾門亞洲近代史課程,對中國抗戰和南京大屠殺略知一二,但遠算不上專家。畢業后,他沒去找大公司上班,而是接手了父親的典當行。這家店鋪在圣保羅一條老街上,門面不大,櫥窗里擺滿舊手表、瓷器和雜七雜八的古董。
凱爾喜歡研究這些物件的來歷,覺得每件東西背后都有故事。他還在社交媒體上開了個賬號,叫“Pawn Man”,時不時分享店里的新發現,比如一枚二戰勛章或一本泛黃的日記。
凱爾對中國文化有種特別的感情。店里最顯眼的地方擺著一只清代風格的花瓶,是他幾年前從一個老收藏家那買來的。他常跟顧客聊中國歷史,講到唐朝的瓷器或明代的家具,眼睛都放光。他覺得自己跟中國有種奇妙的緣分,雖然沒去過中國,但總覺得有一天會踏上那片土地。
2022年8月,凱爾的典當行收到一個包裹,寄件人是個不愿透露姓名的顧客。包裹里是一本厚重的皮質相冊,封皮上雕著龍紋,角落寫著“Nanking”。凱爾翻開一看,前幾頁是東南亞的風景照,黑白和彩色混雜,紙張已經泛黃。他起初以為是普通的旅行紀念冊,但翻到后面,內容讓他愣住了。
相冊里記錄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場景,三十多張照片展示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街道上堆滿尸體,老人、婦女、兒童的遺體散落在瓦礫間,血跡斑斑的地面觸目驚心。每張照片旁還有簡短的英文注釋,標注了時間和地點,明確指向南京。
凱爾被這些畫面震住了。他知道南京大屠殺的慘烈,但親眼看到這些照片,還是讓他胃里翻江倒海。他立刻意識到,這本相冊不是普通的收藏品,而是歷史的見證,理應屬于中國。
他花了幾千美元從寄件人手里買下相冊,然后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展示部分照片,征求網友意見。他的賬號平時只有幾百人看,這次卻火了,幾天內被轉發上萬次。中國網友紛紛留言,感謝他的正義感,建議他聯系中國領事館。
麻煩也跟著來了。發出沒幾天,凱爾的郵箱收到匿名郵件,有人出五十萬美元要他賣掉相冊,還有人威脅他銷毀,否則會有“嚴重后果”。緊接著,陌生電話打來,警告他別多管閑事。
他的家門口開始出現可疑人物,深夜還會收到恐嚇信,信里提到他父母的住址,威脅他們的安全。凱爾的父母也收到類似信件,警告他們勸兒子放棄計劃。凱爾報了警,但當地警方沒當回事,只讓他提高警惕。
壓力越來越大,凱爾每天都提心吊膽。他買了防彈背心,腰間別著手槍,把相冊鎖在店里的保險柜里。即便如此,他沒想過放棄。他聯系了歷史學家,確認相冊的真實性,又通過網友介紹,聯系上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
2022年11月16日,他帶著相冊,親自開車到領事館。交接儀式很簡樸,領事館工作人員鄭重接過相冊,遞給他一個白色禮盒,說是中國的謝禮。凱爾沒多想,收下禮盒就回了家。
回到家,他打開禮盒,里面是一只雞油黃瓷瓶,釉面光滑,造型典雅,散發著東方工藝的獨特韻味。凱爾拍展示了這件禮物,網友很快認出,這是中國國禮瓷器,此前只贈給過白求恩醫生和拉貝先生。
凱爾得知后,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在里說,這份禮物不僅是對他的認可,更是對歷史真相的肯定。他的賬號因此漲粉無數,鋪天蓋地的感謝信從中國寄來,信封上寫著“正義的朋友”。
凱爾的義舉讓他的典當行成了網紅打卡地。顧客絡繹不絕,很多人專程來看那只國禮瓷瓶。凱爾把它擺在店里最顯眼的位置,旁邊放了塊牌子,寫著“南京,1937,勿忘歷史”。
他拒絕了多次高價收購的請求,稱這件瓷器是無價之寶,永遠不會賣。網絡上,中國網友給他寄來鮮花和信件,還有人送了黃色軍大衣,讓他在中國訪問時穿上。他被這些善意感動,覺得自己做對了。
不過,網絡暴力也沒停下。一些匿名賬號罵他是“多管閑事”,還有人寄來偽造的法律文件,威脅起訴他散布虛假信息。凱爾雇了保安,裝了監控攝像頭,生活依然小心翼翼。
2023年,他開始計劃訪華,想親眼看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2024年6月,他終于成行,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11月16日,他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穿著粉絲送的黃色軍大衣,手持中國國旗,拍下照片發到網上,寫道:“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這里的溫暖讓我永生難忘。”
在南京,凱爾參觀了紀念館,看到相冊被妥善保存,展柜里附有中英文說明。他站在展柜前,久久凝視。回國后,他在2024年11月接受采訪時說,網絡暴力還在繼續,但他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中國的支持讓他更有勇氣,他計劃辦一個小型展覽,展示二戰文物,提醒人們戰爭的殘酷。他的典當行生意越來越好,店里多了面墻,掛滿來自世界各地的感謝信,其中一封來自南京的老人,寫道:“謝謝你,讓我們的歷史被看見。”
凱爾的故事傳遍網絡,成了中美民間友誼的象征。他的義舉讓更多人關注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也提醒大家,正義的路可能坎坷,但真相值得守護。他還在社交媒體上活躍,分享古董故事,偶爾提起那本相冊,呼吁大家勿忘歷史,珍惜和平。他的生活還在繼續,但那只瓷瓶和那段經歷,已經成了他生命中最閃光的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