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和印度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一向“臣服”于美國的北約也見縫插針,北約秘書長呂特親自針對印度展開威脅。
面對美國和北約的施壓,印度顯得有點招架不住,于是想找中俄聯手。
對此,中方又將如何回應呢?
北約狐假虎威
隨著俄烏戰事陷入僵局,原本聲稱“支持和平談判”的美國,最近卻換了一副面孔,態度愈發強硬。
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公開表達了對俄羅斯的不滿。
他說,盡管他與普京之間進行過多次通話,氣氛“還算愉快”,但結果卻“毫無意義”。
這一次,特朗普亮出了兩個“殺招”。
第一,他直接設定了一個50天的時間節點,聲稱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俄烏無法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加征高達100%的關稅。
不僅如此,所有仍在購買俄油的國家,也將面臨美方所謂的“次級制裁”。
這種做法其實早在對伊朗問題上就出現過,現在被特朗普再次拿出來,顯然是要逼迫那些還在維持與俄經濟往來的國家重新站隊。
第二,特朗普還打算通過北約對烏克蘭加碼軍事援助。
他表示,將協調盟國資金,由北約統一采購并向烏克蘭提供“最先進”的武器系統,其中包括17套“愛國者”導彈系統。
這一數字遠超此前媒體預測的10套。而通過北約“集體買單”的方式,也減輕了美國國內財政壓力,卻把負擔轉移到了歐洲各國身上。
呂特當場也“領會意圖”,在會后迅速表態配合。
他不僅重申了北約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還罕見地點名威脅三大新興經濟體——中國、印度和巴西。
呂特稱,如果這三國繼續與俄羅斯保持正常貿易關系,不排除會對它們施加“次級制裁”的可能。
他還特別強調,現在是時候“重新評估與俄羅斯的合作了”。
這番話,不啻于一次公開施壓。
對中國和巴西來說,并沒有把這種威脅放在心上。但對于一向試圖在美俄之間搞“平衡外交”的印度來說,卻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打擊。
實際上,最近美國和印度的關系并不是很好。
今年4月,印控克什米爾發生一起針對游客的武裝襲擊,緊接著印巴局勢急劇升溫,數周對峙后最終于5月達成停火協議。
可就在沖突平息的第一時間,特朗普突然對外宣稱,是“美國從中調停,才促成了這場停火”,甚至用上了“徹夜努力”這樣的描述。
這種把自己擺在“救火隊長”位置上的說法,立刻引發印度方面強烈不滿。
總理莫迪辦公室隨即發布聲明,明確否認了美方參與調解,并強調在沖突期間從未就調停問題與美方溝通過。
更令新德里感到失望的,是美方隨后一系列對印度經濟核心利益的打擊。
面對“印度制造”政策帶動的出口增長,特朗普政府不僅提出對印度鋼鐵和汽車加征25%關稅,還威脅對印度幾乎所有對美出口商品追加稅負。
這無疑直接擊中了印度賴以發展的關鍵產業,令印度經濟界大為震動。
作為回應,莫迪不但拒絕了特朗普發出的訪美邀請,更一度對外釋放冷淡信號,印美關系明顯降溫。
特朗普在印巴停火后高調接待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此舉在印度政界引發強烈反彈。
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甚至罕見地在短時間內多次致電白宮,表達抗議。
多位印度高官公開批評稱,美國根本沒有理解印度的核心關切,這種失衡的態度將導致雙方關系持續緊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約秘書長呂特突然點名威脅印度,警告其不得與俄羅斯繼續深化能源和貿易合作,更像是給印方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因此,印度也立刻反擊,公開指出——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美國家大舉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卻反過來指責印度“通俄”,這顯然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印度也在悄然調整姿態,試圖尋找新的戰略支點。
俄方此前透露,中俄印三邊合作機制有望恢復。
中國外交部表態稱,愿與俄印保持溝通,并強調三方合作不僅符合各自利益,也有助于全球安全與穩定。
這番釋放善意的言辭,引發外界猜測:中俄印可能會在下月天津舉行的上合峰會上,邁出實質性合作的第一步。
對印度來說,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機會,也能讓美國不至于得寸進尺。
50天不停火就收100%關稅,特朗普對俄政策“大轉變”會帶來什么?——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