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法務省發布的一組數據引發廣泛關注:去年(2024年)共有8,863名外國人取得日本國籍,其中中國人數量為3,122人,歷史上首次超過韓國和朝鮮籍(2,283人),成為日本歸化人口最多的國籍。
這不只是一個數字的變動,而是50年來中日在日本“歸化結構”中的一次重要反轉。放在更大的社會結構和人口政策語境中,這個轉折點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歸化總人數:8,863人。中國籍歸化人數:3,122人(第一)。韓國/朝鮮籍歸化人數:2,283人(第二)。南亞國家(尼泊爾、斯里蘭卡等)歸化人數:近5年增長翻倍(從1,719人至3,458人)。
在此之前,日本歸化者中韓國/朝鮮籍連續數十年占據首位,而中國人則多居第二。但2024年,中國人首次超越,標志著一個人口結構的“分水嶺”。
為什么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歸化”日本?
歸化(取得日本國籍)不同于長期居留或者工作簽證。它不僅代表法律上的國籍變更,更代表社會身份、政治權利乃至文化歸屬感的轉換。
越來越多中國家庭希望孩子接受日本教育體系——從保育園、小學到大學。歸化后可享受與日本公民相同的教育資源,甚至更容易申請公立名校、大學減免學費等。
與“永住簽證”相比,日本的歸化流程雖然嚴格,但一旦通過,即成為日本國民,享有選舉權、國家福利,也無需再擔憂簽證更新和強制遣返等問題。
部分華人第二代、第三代已經在日本生活多年,日語為母語、文化認同也更偏向日本,歸化成為自然延伸。
永住資格申請要求:原原則上居住10年以上(部分高技能人才可縮短為1~3年),收入、稅務、品行等也需逐項審查。而歸化條件則為:合法居住5年以上、18歲以上、日語能力合格、放棄原國籍、收入穩定等。盡管歸化門檻看似更高,但由于“回報”更大、審核周期相對更明朗,一些在日華人反而傾向直接“歸化”,規避永住的復雜流程。
這一現象也引發爭議:當歸化成為“身份捷徑”時,日本對“歸化者身份”的定義與期待是否正在松動?
除了中韓歸化人數的此消彼長,日本還面臨另一趨勢:非傳統國家歸化人數暴增。
如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等南亞國家,近5年歸化人數翻倍。這些國家的勞動者在日本技能實習、護理、飲食等行業中占比上升,歸化趨勢說明:“低技術外勞向定居轉型”的路徑正在逐步成型。
日本雖然未公開鼓勵“移民”,但通過技能實習、特定活動簽證、高度人才等制度設計,實際上形成了準移民體系。如今,歸化數據則是這一趨勢的又一個實錘。
自2024年4月起,歸化公告將不再在紙質官報公開,而是改為網絡版隱藏公告90日內非公開。此舉被認為是對歸化者隱私的保護,同時也削弱了外界監督與可視性。
同時,未來是否加強日語、歷史、社會認同等“融合性審查”,成為政策下一步可能的發展方向。
今天的日本,仍以“非移民國家”自居;但歸化數據的變化、勞動結構的變化、教育系統中的多語言家庭比例上升,都在訴說同一件事:日本,正在悄然走向一個“移民融合社會”。
這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選擇空間的打開;但同時也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融入,需要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上的長期投入。
身份轉變是一紙文件,而認同與歸屬,是一段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