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財經調查》欄目組接到山西省稷山縣群眾舉報,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一邊是嶄新的公廁“鐵將軍把門”,一邊是村民無奈繼續使用“臟亂差”的老舊旱廁,建好的公廁為何長期大門緊閉?
央視《財經調查》欄目經過調查,7月20日曝光了“稷山縣農村出現高標準公廁‘只能看不能用’”現象。7月21日,山西稷山縣委宣傳部發布情況通報,承認情況屬實,表示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并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7月22日《現代快報》)
其實,耗費巨資新建的農村高標準公廁“只能看不能用”不是個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年來,多地曝光過這種農村公廁建而不用的現象。
比如,2022年1月,張掖市劉先生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民樂縣等地有些新建的公廁建好后,一直鎖著門,沒有投入使用,致使群眾如廁不便。經核查,留言人反映的情況屬實。臨澤縣、民樂縣從2018年以來,分別對76座和168座公廁進行了改造。其中臨澤縣3座、民樂縣21座公廁因水壓不穩和管道凍裂等原因,存在不能使用暫時封閉問題。
小廁所,大民生。農村“廁所革命”事關老百姓現實利益,既是方便群眾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治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工程,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抓手。
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也明確要求,定期對公共廁所設施設備進行檢查和維修,確保常年全天開放和正常使用。
然而,投資巨資新建的農村公廁只能看不能用,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民生工程變味,淪為糟心工程、形象工程。這不僅背離建設農村公廁的初衷,造成公共資源閑置浪費,而且給群眾方便帶來不便,嚴重損害了基層黨組織和政府的公信力。
農村公廁頻頻建而不用,從表面上看,主要是缺乏管護資金,不得不在平時一鎖了之,省心省力。但歸根結底是,由于責任壓實力度不夠,使得基層政府對農村公廁這項民生工程不太重視,重建設輕管護,對統籌整合各方力量缺乏動力,只把農村公廁當成一項形象工程建設。甚至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農村人口少,且比較分散,農村公廁平時使用不多,即便是長期鎖門對老百姓生活也不造成影響。
實際上,按照《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要求,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和黨員模范先鋒作用,進一步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推廣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動員村民自覺參與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利用好公益性崗位,將公共廁所管護與垃圾收運、綠化養護、設施維護等多崗位有機融合。地方各級政府要多方籌措建設與管理資金。鼓勵實力較強的村級組織自主投入,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參與農村公共廁所的建設和管理。
讓農村公廁真正方便群眾方便,不僅要建好,還要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不再只是只能看不能用的形象工程。這關鍵是要明確責任,壓實責任,強化督查考核,嚴格問責問效,倒逼基層政府創新管理模式,完善長效管護機制,多方籌集管護資金,確保農村公廁跟城市公廁一樣長效運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