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7月22日電(通訊員 王桂君)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三農” 工作的重要論述,探尋鄉村振興的產業密碼,7 月 22 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一路前行” 實踐團奔赴壽光蔬菜小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開展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們走進田間地頭、科研中心,在觀摩與交流中感受 “壽光模式” 的創新魅力,解鎖從 “一粒種子” 到 “一盤好菜” 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碩果累累
步入丹河園區,一排排整齊的智能溫室大棚映入眼簾,大棚內綠意盎然,瓜果飄香。雖是種植 “淡季”,但甜瓜、黃瓜等作物長勢喜人,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甜瓜品種‘雪戀’,肉質脆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園區講解員自豪地介紹道。依托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和壽光種業集團的強大科研實力,園區已成功培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新品種 72 個,多個品種填補國內空白,讓壽光蔬菜裝上了更多優質 “中國芯”。
在智慧物聯移動云平臺前,實踐團成員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園區氣象、環境監測、價格趨勢以及各個溫室里蔬菜的生長情況一目了然,工作人員通過物聯網控制中心,即可實現對園區溫室的智能化管理。“數字 + 農業” 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從播種到采收的全程智能化生產種植,形成了一套完善可靠的全鏈條標準化、全流程可追溯的智慧種植解決方案。此外,園區還引進了荷蘭、以色列等國際先進的設施農業裝備,與傳統日光溫室相比,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50% 以上,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強勁動力。
圖1 為蔬菜市場場景。鄭安慧 攝
種業創新,筑牢農業發展根基
種子是農業的 “芯片”,也是壽光蔬菜產業持續發展的源頭。丹河園區以打造蔬菜種業研發高地為目標,全力推動種業創新發展。目前,園區已成功落戶農業農村部設施蔬菜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平臺 25 個,收集保存番茄、黃瓜、辣椒等各類種質資源 2.5 萬份,成為山東省第一批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在這里,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山東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智能化、自動化的 PLC 控制系統可精準調節溫度、濕度,實現對種子 30—50 年、10—20 年、5—10 年的不同期限存儲,總庫容量達 20 萬份。
“我們從培育、繁殖、推廣三個方面發力,全方位推動蔬菜種業研發,園區種植基地里 80% 以上的蔬菜品種均為自主研發。” 園區負責人介紹道。近年來,隨著丹河園區等種業企業及機構的崛起,壽光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數量已達 178 個,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提升至 70% 以上,壽光正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種苗繁育基地。
圖2 為實踐團參觀無土栽培裝置。 鄭安慧 攝
標準引領,全鏈協同促共富
作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標準化基地,丹河園區是壽光最早引入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的種植基地之一。園區對土壤、投入品、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包裝等 11 個環節實行全鏈條標準化管理,確保每一棵蔬菜都符合高品質標準。“我們通過‘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運營模式,將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整合起來,解決了標準化落地難的問題。” 講解員介紹,園區統一提供種苗、技術、農資等服務,實現了蔬菜產業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80% 以上的園區蔬菜以品牌形式進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大中城市,有效提升了蔬菜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在配套生產加工區,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蔬菜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完善的產業鏈設施。通過生鮮和鮮切兩大類產品專供全國高端市場,園區不僅打通了濰坊蔬菜融入全國供應鏈的新通道,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在這里工作,不僅收入穩定,還能學到先進的種植技術,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園區內的農戶笑著說道。
此次壽光蔬菜小鎮之行,讓 “一路前行” 實踐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標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把所學知識與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努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正如實踐團團長所說:“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挑重擔,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書寫屬于我們的青春華章。”
未來,“一路前行” 實踐團將繼續深入基層,開展更多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探尋鄉村振興新路徑貢獻智慧和力量。
圖3 為蔬菜小鎮領導和實踐團員合影。 鄭安慧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