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一句“我是中國人”,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這番表態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波瀾。
有人認為黃仁勛的言語發自內心。
也有人批評他是在表達對中國的忠誠,還有人解讀為商業策略的體現。
但這件事真的這么簡單嗎?
黃仁勛再度來華
這是黃仁勛今年第三次踏上中國土地。
在鏈博會現場,他一邊認真投入地發表演講,一邊對中國AI產業的發展表達了高度評價。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著中式服裝,用中文介紹中國大模型的突破。
他甚至表示,中國在AI工程人才儲備和開源生態建設方面已處于世界前列。
他還特別提及DeepSeek、Baidu、Tencent等本土模型,稱其為推動全球技術革新的關鍵力量。
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
英偉達正在全力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此外,黃仁勛還明確表示:“我首先是中國人”。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熱議。
對于這一言論,公眾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
部分人表示感動,認為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
也有聲音強烈反對,指責他是在向中國示好。
當美國對華為進行打壓時,為何英偉達沒有站出來對抗美國政策?
更有觀點認為,這種表態不過是為了獲取中國市場利益。
從族裔角度看,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灣。
不過他的成長經歷頗為復雜,在泰國度過童年,后赴美創業,最終創立英偉達并成為全球AI芯片領域的核心人物。
因此,他確實具有“華裔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我首先是中國人”之后補充道:“但我在美國長大,我的母語是中文”。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黃仁勛本質上仍是一位美國企業家。
這番話更像是文化情感的表達。
可能是身份認同,也可能是市場策略。
但更深層次來看,這是商業領袖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的表態。
理解是一回事,商業又是另一回事。
這句話并非政治宣言,而是拉近距離的溝通策略。
背后的原因其實很明確。
中國是全球AI產業發展最快、需求最旺盛的市場之一,位列英偉達全球市場第四。
2025財年,中國區收入達到170億美元,約占公司總營收的13%。
英偉達預測,未來兩三年內中國AI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美元。
一旦失去這個市場,不僅意味著巨額損失,更可能影響企業未來布局。
黃仁勛此次來華,正是為了穩固這一關鍵市場。
即便與美國立場存在沖突,英偉達也必須維系中國這一重要業務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在抵達中國之前,黃仁勛就收到了來自美國國會的正式信函。
來自美國的“警告信”
共和黨議員班克斯與民主黨議員沃倫聯合致信,提醒他避免與中國軍方關聯企業或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機構會面。
同時,信中強調不得參與任何規避出口管制的行為。
此外,他們特別指出GPU等高端AI硬件具有“戰略價值”。
一旦流入“不當群體”,將加速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
換言之,美國不希望英偉達與中國建立過于緊密的聯系。
但這封信的背后,也折射出美國近年來不斷加碼的“技術遏制”戰略。
從2022年限制A100/H100芯片出口,到后來A800/H800“定制版”也被禁售。
美國商務部持續收緊政策,幾乎切斷了英偉達對中國高端AI芯片的出口路徑。
為了應對,美方不斷施壓企業“做出選擇”,要么服從,要么退出。
黃仁勛并未選擇直接對抗。
相反,他采取了靈活應對策略,推出H20芯片,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定制。
這款芯片保留了AI計算性能,但在設計上剔除了美國管制清單中的相關參數。
例如,去除了高帶寬內存(HBM)和NVLink互連技術,以符合美國政府的合規標準。
有人稱贊他機智,也有人質疑他手段圓滑。
但其實,這正是技術型企業家在政治夾縫中尋找出路的智慧。
他沒有直接挑戰規則,而是巧妙地在規則框架內尋找突破口。
他并非忽視政治,而是用技術思維應對政治限制。
無論是與白宮溝通,還是來華與中國方面交流,以及公開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這些舉措都是黃仁勛為確保英偉達在全球AI格局中保持領先地位。
這不是站隊,而是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生存之道。
表面上看,黃仁勛是個技術極客,身穿皮夾克、性格直率。
實際上,他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
從他的處境中,我們也能看到中美科技競爭的現實。
一方面,美國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擴大芯片出口限制,推出“芯片法案”。
另一方面,美國科技企業對中國市場仍有高度依賴。
以英偉達為例。
在美國制裁升級后,公司股價多次下跌,2024財年估計損失銷售額150億美元。
因此,黃仁勛不得不采取雙重策略。
一邊在美國本土推動AI服務器產業鏈建設,向政府展示合作誠意。
另一邊則持續在中國開展政策溝通,穩定客戶關系,維系可觀利潤。
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面,不僅英偉達一家面臨。
可以說,全球科技企業都在“表面合規,實質周旋”。
畢竟,沒有人愿意放棄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和制造中心。
如果非要問:黃仁勛說“我是中國人”,是情感表達,還是商業策略?
答案其實非常清楚。
黃仁勛是一個純粹的企業家,在全球AI競爭的關鍵時期。
為了維護市場、資本和企業利益,他必須采取這樣的姿態。
結語
當黃仁勛說出“我是中國人”時,他或許只是想拉近與聽眾的距離。
但這句話在中美科技博弈的敏感背景下,被放大解讀。
在“科技即政治”的時代,一句情感表達也可能牽動全球供應鏈。
這也提醒我們,在民族情感與全球商業、技術主導權與產業合作之間,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對于中國而言,不應只關注黃仁勛說了什么。
更應關注我們自身的AI產業鏈是否具備真正的自主、可控與競爭力。
只有當中國能夠培養出屬于自己的“黃仁勛”、制造出屬于自己的GPU時,才能真正掌握話語權。
到那時,一句“我是中國人”,才不僅是姿態,更是真正的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