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考古文博學院“史韻”團隊走進綦江區代家崗社區,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堂“可觸可感的非遺課”。歷史學(師范)、文物與博物館學等專業學子化身啟蒙導師,將綦江茶藝、農民版畫、金釵村僚鹽菜、永城吹打、石壕楊戲等非遺資源,轉化為兒童視角的體驗課,探索非遺扎根校園的新路徑。
團隊成員指導小朋友體驗拓印。重慶師范大學供圖
在拓印體驗環節,團隊成員系統講解了拓印技藝的歷史淵源,從漢代瓦當拓印到現代文化傳承,清晰展現這項技藝的發展脈絡。從宣紙鋪展、墨汁調和到拓包輕拍,團隊成員一步步示范指導,并將綦江農民版畫“以刀為筆、以木為紙”的刻印精神融入講解,讓孩子們理解“拓印不僅是技術,更是對文化的敬畏與延續”。當他們親手將瓦當圖案拓印于紙,一刷一印間,既感受著與農民版畫相通的刻印執著,也體會到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熱縮片制作區里,團隊成員精心設計了融合永城吹打、石壕楊戲等非遺元素的圖案模板。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描繪著農民版畫里的豐收場景、楊戲中的經典角色、吹打樂器的靈動線條,把對非遺的理解與喜愛通過指尖流淌出來。經熱風加工后,這些畫作變身為一枚枚精美吊墜,既藏著童趣創意,更成為孩子們對本土非遺的情感紐帶。
此次活動突破傳統非遺傳播的單向模式,通過“講解—示范—實踐—創作”的閉環教學,讓少年兒童從文化接受者轉變為傳承者,不僅讓孩子們深刻感知非遺生命力,更增強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史韻”團隊將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讓非遺在新時代換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