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觀心經者,皆類上為四也。
一類、無翻者,心含善惡諸心數等,當知此心諸法之都,何可定判?若惡是心,心不含善及諸心數。若善是心,心不含惡及諸心數。不知何以目心,以略代總,故知略心能含萬法,況不含五義耶!《華嚴》云:「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即其義也。
心是法本者,《釋論》云:「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無心無思覺,無思覺無言語,當知心即語本。
心是行本者,《大集》云:「心行、大行、遍行」。心是思數,思數屬行陰,諸行由思心而立,故心為行本。
心是理本者,若無心,理與誰含?以初心研理,恍恍將悟,稍入相似,則證真實,是為理本。
心含微發者,初剎那心,微微而有;次心若存若亡,次漸增長,后則決定,暢心而發口,是語微發。初心習行,行猶微弱,次少樹立,后成大行,即行微發。初觀心不見心理,更脩髣髴,乃至相似真實,即理微發。
心含涌泉者,心具諸法,障故不流,如土石壓泉,去壅涌溜,若不觀心,心闇不明,所說不長。若觀心明徹,則宣辯無方,流溢難盡,豈非語涌泉?若不觀心,行則有間,以觀心故,念念相續,翻六蔽成六度,六度攝一切行,是行涌泉。若能觀心,如利镢斲地,磐石沙鹵,理水清澄,滔滔無竭,即義涌泉。
心含結鬘者,觀念不謬,得一聞持,穿文無失,觀心得定共力;穿行無失,觀心得道共力;穿義無失,又觀心得定慧,嚴顯法身。此皆可解。
又心是繩墨,若觀心得正語,離邪倒說。觀心正則勉邪行,心無見著,則入正理。事行如繩,理行如墨,彈愛見木,成正法器也。
是為心經多含,略示十五義(云云)。
二類、有翻明觀者,心即是由,三義由心,一切語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于思心,一切義理由于慧心。經云:「諸佛解脫,當于眾生心行中求。」心是經緯,以覺為經,以觀為緯,織成言語。又慧行心為經,行行心為緯,織成眾行。心豎緣理為經,心橫緣理為緯,織成義理(云云)。又觀境為經,觀智為緯,觀察回轉,織成一切文章。
又心即是契觀,慧契境,是契緣,契樂欲;心為契教,契便宜對治;心為契行,契第一義心,契理。
心為法本,心為線者,如前(云云)。
心為善語教者,法之與語,俱通善惡,今以善法善語定之,心之與觀亦通善惡,今以善心善觀定之,即是善語教、善行、善理故,心具三義。
心是可軌者,若無觀則無規矩,以觀正心王,心王正故心數亦正。行、理亦爾,心王契理,數亦契理,故名可軌也。心常者,心性常定,猶如虛空,誰能破者?又惡覺不能壞善覺,邪行不干正行,邪理不壞正理,故心名常。
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于事無乖,如火益薪,事理無失,即文字無文字,不舍文字而別作觀也。
三類、和融有無明觀者,可解(云云)。
四類、歷法為觀者,若小乘明惡中無善、善中無惡,事理亦然。此則惡心非經,則無多含之義,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若大乘觀心者,觀惡心非惡心,亦即惡而善,亦即非惡非善;觀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惡,亦非善非惡。觀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歷一切心,歷一切法,何心、何法而不一三,一切法趣此心,一切心趣此法。如此觀心,為一切語本、行本、理本,有翻五義,無翻五義,一一于心解釋無滯。遍一切心無不是經,大意可領,不俟多記也。
△第二、顯體者,前、釋名總說,文義浩漫;今、頓點要理,正顯經體,直辨真性。真性非無二軌,欲令易解,是故直說。后顯宗用,非無初軌,偏舉當名耳。
體者,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非但會之至難,亦乃說之不易。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大經》云:「不生不生不可說。」又云:「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今略開七條:一、正顯經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遍為眾經體。六、遍為諸行體。七、遍一切法體。
正顯體,更明四意:一、出舊解。二、論體意。三、正明體。四、引文證。北地師用一乘為體,此語奢漫,未為簡要。一乘語通,濫于權實,若權一乘,都非經意;若實一乘,義該三軌,顯體不明,故不用。又有解言:真諦為體。此亦通濫,小、大皆明真諦,小乘真諦,故不俟言;大乘真諦,亦復多種,今以何等真諦為體?故不用。又有解言:一乘因果為體。今亦不用。何者?一乘語通,已如前說。又因果二法,猶未免事,云何是體?事無理印,則同魔經。云何可用?有人解乘體通因果,果以萬德為體,因以萬善為體,引《十二門論》云:「諸佛大人所乘,文殊觀音等所乘。」又引此經:「佛自住大乘」,即果也;「諸子乘是寶乘」,是因乘也。又引《普賢觀》:「大乘因果皆是實相。」私問因果之乘為變?為不變?若變,誰是能通?誰是所通?若不變,因果則并,皆無此理。若別有法通因果,當知因果非果者,經體也。《十二門論》云:
「大人佛不行故名乘。」豈應以不行證因果乘也?《法華》「佛自住大乘」者,此乃乘理以御人,非住果德也。《普賢觀》明因果皆指實相,云可將實相證于因果耶?今皆不用。有人明因乘,以般若為本,五度為末;果乘以薩婆若為本,余為末。又因乘狹,果乘廣。又般若相應心是一體乘,不相應心是異體乘。又無所得相應行是近乘,低頭舉手有所得是遠乘。又六度有世、出世雜是遠乘,三十七品但出世名近乘。又四句、度與品悉無得,又度與品俱有得。又度雜品不雜,又品雜度不雜(云云)。
私謂般若為乘本者,于今經是白牛,非經體也。薩婆若為乘本者,于今經是道場所成果,亦非乘體。因乘狹者是縱義,果乘廣者是橫義,悉非今經乘體。般若相應心無所得近遠等,于今經悉是莊校儐從,都非乘體。那忽于皮毛枝葉而興諍論耶!喧怒如此,誰能別之?有人引《釋論》,以六度為乘體,方便運出生死,慈悲運取眾生;于今經般若是牛,五度是莊挍,方便是儐從,慈悲是軒,亦非乘體。
《中邊分別論》云:乘有五:一、乘本,謂真如佛性。二、乘行,謂福慧。三、乘攝,謂慈悲。四、乘障,謂煩惱,是煩惱障;行、解等是智障。五、乘果,謂佛果也。《唯識論》云:乘是出載義,由真如佛性出福慧等行,由此行出佛果,由佛果載出眾生。《攝大乘論》:乘有三:一、乘因,謂真如佛性。二、乘緣,謂萬行。三、乘果,謂佛果也。《法華論》明乘體,謂「如來平等法身」,又云:如來大般涅槃。此兩文似如隱顯耳;發心低頭舉手等名乘緣。《十二門論》明乘本,謂諸法實相;乘主,謂般若;乘助,謂一切行資成,乘至至薩婆若。此五論明乘體同,而莊挍小異;于今經明乘體,正是實相,不取莊挍也。若取莊挍者,則非佛所乘乘也。
二、論體意者,何意須用此體?《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故身子云:「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何故小三大一?小乘明生死與涅槃異,生死以無常為初印,無我為后印,二印印說生死,涅槃但用一寂滅印,是故須三。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異。《凈名》曰:「一切眾生常寂滅相」,即大涅槃。又云:「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本不生者,則非無常無我相,今則無滅者,則非小寂滅相,唯是一實相。實相故言常寂滅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此大、小印,印半滿經,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當知諸經畢定須得實相之印,乃得名為了義大乘也。
三、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三軌之中,取真性軌。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體。四種十二因緣中,取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種四諦中,取無作四諦。于無作中,唯取滅諦。七種二諦中,取五種二諦,五二諦中,唯取真諦。五三諦中,取五中道第一義諦。諸一諦中,取中道一實諦。諸無諦中,取中道無諦也。若得此意,就智妙中簡,乃至十妙一一簡出正體,例可知也。
若譬喻明義,如梁柱綱紀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內之空。柱梁譬以因果;非梁非柱譬以實相,實相為體,非梁柱也。屋若無空,無所容受,因果無實相,無所成立。《釋論》云: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又譬如日月綱天、公臣輔主,日月可二,太虛空天不可二也;臣將可多,主不可多也。為此義故,須簡出正體。如三軌成乘,不縱不橫,不即不離,顯示義便,須簡觀照等,唯指真性當名,正意分明,三軌既然,余法例爾(云云)。
四、引證者,〈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顯實相義。」又云:「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方便品〉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偈中云:「諸佛法久后,要當說真實。」又云:「我以相嚴身……為說實相印。」身子領解云:「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又云:「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法師品〉
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安樂行〉云:「觀諸法如實相。」〈壽量〉云:「如來如實知見。」《普賢觀》云:「昔于靈山,廣說一實之道。」又云:「觀于一實境界。」故知諸佛為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秖令眾生開佛知見,見此一實非因非果之理耳。經文在茲,可為明證也。
○二、廣簡偽者,夫正體玄絕,一往難知,又邪小之名,亂于正大,譬如魚目混雜明珠,故須簡偽。即為六意:一、就凡簡。二、就外簡。三、就小簡。四、就偏簡。五、就譬簡。六、就悟簡。
一、就凡簡者,《釋論》云:世典亦稱實者,乃是護國治家稱實也。外道亦稱實者,邪智僻解,謂為實也。小乘稱實者,厭苦蘇息,以偏真為實也。如是等,但有實名,而無其義。何者?世間妖幻道術亦稱為實,多是鬼神魅法,此法入心,迷醉狂亂,自衒善好,謂勝真實,立異動眾,示奇特相。或髑髏盛屎,約多人前張口大咽,或生魚臭肉,增狀餔食,或裸形弊服,夸傲規矩,或直來直去,不問不答,種種譎詭,詃誘無智,令信染惑著。著已求脫叵得,內則病害其身,外則誅家滅族,禍延親里,現受眾苦,后受地獄長夜之苦,生生障道,無解脫期。此乃世間現見,何實可論,鈍使愛論攝。
若周孔經籍,治法禮法,兵法醫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間墳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國,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敬上愛下,仁義揖讓,安于百姓,霸立社禝;若失此法,彊者陵弱,天下焦遑,民無聊生,鳥不暇棲,獸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馬內向,當知此法,乃是愛民治國,而稱為實。《金光明》云:「釋提桓因種種勝論。」即其義也。蓋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諸天歡喜,求天然報,此法為勝,故言勝論耳。又大梵天王,說出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論攝耳。世又方術,服藥長生,練形易色,飛仙隱形者,稱此藥方祕要真實,此亦愛論鈍使攝耳。
二就外簡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藥求知,聰利明達,推尋道理,稱此藥方為勝為實者,藥力薄知,不能鑒遠,觸藥則失,藥歇則失,亦非實也。若此間莊老,無為無欲,天真虛靜,息諸夸企,棄圣絕智等,直是虛無其抱,尚不出單四見外,何關圣法?縱令出單四見外,尚墮復四見中,見網中行,非解脫道。若外國論力受梨昌募,撰《五百明難》,其一云:「瞿曇為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佛言:「但一究竟道。」論力云:「云何諸師各各說究竟道?」佛指鹿頭:「汝識其不?」論力言:「識,究竟道中,其為第一。」佛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舍其道為我弟子耶?」論力即悟,嘆佛法中,獨一究竟道。又如長爪云:「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轉,觀諸法實相,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釋論》云:「長爪執亦有亦無見。」又云:「亦計不可說見。」
如斯流類,百千萬種,虛妄戲論,為惑流轉,見網浩然,邪智瀾漫,觸境生著。或時襵揲,有無為有,無有無無為無,有非有非無為有,無非有非無為無,百千番牒,悉皆見倒,生死諸邊,非真實也。《大經》云:「被無明枷,系生死柱,遶二十五有不能得脫。」即此義也。
三、就小簡者,聲聞法中亦云:「離有離無名圣中道。」《大集》云:「拘隣如沙門,最初獲得真實之知見。」然小乘不運大悲,不濟眾生,功德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窮實相,則智慧劣弱,雖云離有離無名圣中道,乃以斷常二見為二邊,真諦為中道。真無漏慧名為見,證涅槃法名為知,雖斷見思,除滅分段,而住草庵,非究竟理。對前生死有邊,即是涅槃無邊,二俱可破可壞,非真實道,故不名實相也。
四、就偏簡者,諸大乘經,共二乘人帶方便說者,名字既同,義須分別。如《摩訶衍》中云:「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得」者,二乘之人雖共稟無言說道,自求出苦,無大悲心,得空則止,鈍根菩薩亦爾。利根菩薩大悲為物,深求實相。共實相者,智如螢火,是故非實;不共實相,智如日光,是故為實。《大經》云:「第一義空名為智慧。」二乘但空,空無智慧;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慧。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實相。菩薩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實相。
見不空者,復有多種:一、見不空,次第斷結,從淺至深,此乃相似之實,非正實也。二、見不空,具一切法,初阿字門則解一切義,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異,無三無一。二乘但一即;別教但二即;圓具三即,三即真實相也。《釋論》云:「何等是實相?謂菩薩入于一相,知無量相,知無量相又入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無量相;別教雖入一相,又入無量相,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薩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相,即中故更入一相。如此菩薩,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是真實相體也。
華嚴不共二乘,但約菩薩:三智次第,得亦非正實;不次第得者,是正實也。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三人為虛;一人為實。大品三慧說三智屬三人,前二不深求,淺而非實;后一人深求一心三智,是故是實。此經「汝實我子」,無復四三之人,十方諦求,更無余乘,但一實相智,決了聲聞法,但說無上道,純是一實體也。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