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問
問:「無量無礙」去,其義云何?
答曰:《論》中牒經,增十八不共、五根、五力及菩提分。
今謂:準此《論》文,亦是增句解釋經也。故不得與經中并列為對而釋,如八句、五難、即其例也。如嘆聲聞德,一向不應用十六句。
又曰:于此釋四無量五門分別:列名、釋名、辨行相、出體、差別。一、釋名者,一切有情,感梵天福,成如來故。
今謂:若梵天福成如來者,一切梵天,并已成佛,復更何用無緣等耶?梵福有漏,佛所不許。
又云:次辨行相乃為三類:一、無樂者,與樂名慈,無瞋為體;二、有苦者,拔苦名悲,不害為體;三、有樂者,助喜名喜,不嫉善根為體。又于無苦無樂,起于離想。令離諸惡名舍。
今謂:既其不語小中大千,不知所緣廣狹分齊。借使大千,只云不瞋、不害為體,當知只是《婆沙》有漏無量。
又云:次出體者,四種即體。
今謂:應以所緣為體。為依根本?為依無漏?為依真如?體既不同,行相自別。直爾指四,但依世間,尚無限齊,況能在佛耶?
又云:次差別者,有三:一、有情作有情想;二、法緣不見有情,唯作法想;三、無緣離分別心,作真如想;或法無量緣諸教法。
今謂:應以此三,而分行相;分行相已,乃同有漏。又復不判屬于有情,法緣、無緣,皆以法心及真如心,緣于有情。如何但云法想、真如想耶?又亦不判諸經,今經各于三慈得何等慈?及三四同異時耶?此經三四何殊余耶?
又曰:若釋四辯,三門分別:列名、辨相、出體。法謂能詮名句文聲。
今謂:無簡別于大小宗異。
又云:義謂所詮真俗。
今謂:不辨二諦大小之殊。
又云:辭謂諸方音辭。
今謂:不辨方所廣狹不同。
又云:辯謂七辯。
今謂:七辯亦須明其辯異,然是須識修相所依,以《婆沙》中亦釋四故。故出體中但指無漏,即《婆沙》文也。乃至無畏、無礙解等,若立義章,是須對于諸經辨別,顯《法華》勝。徒列章門,不明同異。若辨同異,自廢章門。
第八十二問
問:無量等既爾,禪定等云何?
答曰:禪謂四靜慮,定謂四空定也。
今謂:禪名既通權實大小,今應唯實。若有禪名,必四禪者,《大論》亦云無記化化,亦四禪耶?若一切定必四空者,首楞嚴定亦四空耶?《大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地持》九禪等。豈此經中開小入實所明禪定,更指小教有漏等耶?
第八十三問
問:「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其義何耶?
答曰:《大論》云:「五種音聲,從佛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
今謂:其事實然,須辨所說及所被多少,為同《大論》但釋共教及不共耶?
第八十四問
問:云何名「唯佛與佛」至「諸法實相」?
答:《論》云:「無量成就說不可盡,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改變故。」佛智具知此實相體。
今謂:前明禪定是佛所得。若依《論》釋,理窮教極。豈依向釋能見法身?《論》文既以藏及法身并列,故不同于《勝鬘》別對。故知《勝鬘》尚是方便,不可用釋真實之教。豈更用于根本禪定釋佛智耶?故知下釋「如是相」等,須依藏身以論相等。
第八十五問
問:既云《論》以身藏而釋實相,其十如相為何似耶?
答曰:若許《論》釋,今亦依論。論有四釋。初釋云: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初何等法者,謂三乘法。云何法者,起種種事說。何似法者,依三種門得清凈故。何相法者,三種之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唯一佛乘無異體故。
今謂:準《論》釋十如,文各通三乘故。次句者,事謂三乘差別不同;次句者,三乘教門不同故也;次者,唯一大義無他義故;次句者,唯一理體故。
又云:次番釋者,《論》云:「何等法者,有為、無為法。」
今謂:以初句對聲聞及六道有為故。
又云:《論》云:「云何法者,因緣、非因緣故。」他云:轉釋有為、無為。
今謂:以初句中緣覺法,對六道計非因緣故。
又云:《論》云:「何似法者,謂常、無常法。」他云轉釋因緣。
今謂:以初句中菩薩乘對八法界,八界皆悉計常及觀無常,俱無常故。
又云:《論》云:「何相法者,生等三相,及不生等三相法。」他云:轉釋常、無常。
今謂:總以三乘,對六界說。
又云:《論》云:「何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他云:轉釋三相、非三相。
今謂:十界皆五陰皆非五陰。
又云:第三番釋但作三句。何似法者,無常、有為、因緣法。何相法者,謂可見相等法。何體法者,謂五陰能取、可取,是苦集體故。又五陰者,是道諦體。
今謂:初句唯約六道釋,次五陰者下,只指六道、五陰為能觀耳。
又云:第四番釋,《論》云:「復有依說。何等法者,謂名句字身故。云何法者,依如來說法故。」
今謂:并能詮十界教故。
又云:《論》云:「何似法者,能教化可化眾生故。」
今謂:說前三番以化佛故。
又云:「何相法者,依音聲取彼法故。」
今謂:可化眾生尋詮得益者故。
又云:「何體法者,假名體相故。」
今謂:判能詮所詮,皆假說故。《論》中自以四番釋者,信知此義非容易故。一卷《論》文,唯只此文,及開、示、悟、入,重重釋之。驗知兩文,是經文宗骨,如向是也。故知古師釋方稱《論》文。
第八十六問
問:何名「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答曰:初地上得四證凈。
今謂:四證凈義,乃是《婆沙》、《俱舍》之文。若取此文,則使《法華》不殊小典。焉使一切四十余年不得聞耶?
又云:除初地外,余無信者。
今謂:一句與記為何人耶?二乘得記,為信?未信?若也,未信不應與記。若其已信,先入初地耶?如何回心始入初信?若也,所余是不信者,地前向乃不信此經。此經為復教何人耶?此經若其不教下凡,當知不應此界中說。
第八十七問
問:「不退」「不知」,未審不退為在何位?
答曰:七地已前,不能知也。
今謂:向者適言,初地被除即當信者;信故即知,如何此中七地不知?應當此經被八地去,為「令眾生」其言虛設。豈唯八地是所為耶?
第八十八問
問:「爾時舍利弗」至「難信難解之法」,其義何耶?
答曰:準《論》云:「何事疑義。釋云: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同,同坐解脫床,是故生疑。」
今謂:解脫若同,豈更生疑?已前難。
又曰:《大涅槃》有其三事:摩訶般若、解脫、法身。解脫雖同,般若、法身即是佛智慧性相果體。余二未得,四眾不解,所以生疑。
今謂:亦如前難。
第八十九問
問:偈文初云:「慧日大圣尊,久乃說是法。」為何謂耶?
答曰:成道多年,不曾顯說。
今謂:不曾顯說,應曾密授。密乃眾人不知,顯后云未曾說。爾前諸經,為說何法?自釋經來,未曾云此,與諸經異。
第九十問
問:經云「皆當驚疑」,何等驚耶?
答曰:準《論》文中,具列五種驚怖。釋云:總有六人,五即五怖,一人不攝也。定性聲聞為「損驚怖」,不定性聲聞即「悔驚怖」,未得謂得凡夫即「誑驚怖」,具煩惱凡夫即「顛倒驚怖」。退位菩薩即「多事驚怖」。不退菩薩即五不攝,舍權就實,忻趣佛位。
今謂:不退不知,何為不怖?若言八地已上為不退者,八地已前一切皆怖。《瓔珞》云:「初地菩薩念念入法流,心心趣解脫,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今聞《法華》而不免怖,為何謂耶?如《華嚴》中,初住菩薩,亦得法身遍應一切,為亦怖耶?
又曰:佛為不退,說此一乘,不逗余器。
又曰:如來為二種人,謂多事及悔者。
今謂:既七地已去不能,及云唯為不退者說,何故更取此二種人,并天龍八部及聞一句耶?又嚴王、龍女,適來是畜及在邪見,為是退人為不退耶?
又曰:多事即不說有驚怖,余四有驚怖者,故《論》總云驚怖。
今謂:《論》一一別說,何以言總?故知《論》出五怖,無所去取。應皆得入,何所簡耶?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