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也是一位詩歌愛好者,我平時的閱讀涉獵中,詩歌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也知道,現代人對于詩歌大多提不起興趣。首先,我承認讀詩是有門檻的,但這個門檻并非高不可攀。其實詩歌只要多讀,就慢慢會有讀詩的感覺。我讀奧登的詩,很多詩也覺得難懂,但是一讀到他為中國抗戰寫下的詩,馬上就讀懂了。我發現,一旦來到一個讀者所熟悉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奧登的作品竟然如此明白清晰,也如此震人心魄。我舉個例子,下面幾行詩是描寫一位犧牲的中國軍人的:
他在中國變為塵土,以便在他日
我們的女兒得以熱愛這人間,
不再為狗所凌辱;也為了使有山、
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煙。
又如,在一首同樣描寫中國抗戰的長詩《詩體解說詞》中,有這樣的詩行:
塔里木養育了他們;西藏是他們高高的巨石屏護,
而在黃河改道的地方,他們學會了
如何適足地生活,即使毀滅時時會迫近。
數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驚懼地望著北方的關隘,
但現在他們必須轉過身,如拳頭般聚攏,
去迎擊來自海上的邪惡,那些惡徒所住的紙屋
道出了他們珊瑚島島民的出身;
奧登的這首詩如果西方讀者來閱讀,可能需要注釋才能完全理解,而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則是秒懂。且看詩中所寫,西藏地區海拔很高,所以奧登寫成“巨石屏護”;“北方的關隘”是指歷史上中原漢族時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而“來自海上的邪惡”“珊瑚島島民”則顯然是指日本侵略者;此時的中國人同仇敵愾,所以在詩中寫作“如拳頭般聚攏”。所以你看,這幾句詩就一點都不難懂,詩中所有的類比、意象我們都能直接理解它們的內涵。
好的詩歌是直指人心的,只是詩人不喜歡太過直白地表達,而是會把想法用具體的意象來展現,就像繪制一幅圖畫,同時還要力圖營造出音韻的美感,就像演奏一段樂曲。閱讀一首詩就像讓自己的理性和感性經受一次操練,操練的過程雖然會費一點力,但操練所帶來的是讓我們的頭腦更加豐盈,心靈得到滋養,所以是一件很劃算的事。同時,我們也不要以為寫詩很簡單。要寫出一首還不錯的詩,需要掌握跟詩有關的專業知識,也需要足夠多的訓練,實際上,寫詩是一項專門的技能。寫詩難在哪里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寫詩是講格律的,不論是中國詩還是外國詩都是如此。中國古代的詩歌,發展到唐朝初年的時候,形成了嚴格的格律,如果要寫一首律詩或者絕句,都要遵守格律才行。這些格律包括押韻、平仄、對仗三方面的要求。西方的詩歌也講格律,比如大家都聽說過“十四行詩”,“十四行詩”不是說一首詩寫了十四行就叫十四行詩,而是要符合特定的格律才行。所以要成為一個詩人,就必須掌握格律知識,并熟悉不同詞匯在意義、音韻和表現力上的特點,這些都是作詩專業度上的訓練和打磨。其次,一首符合格律的詩,并不能自動成為一首好詩。因為格律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一首好詩還需要有豐厚的內涵,甚至還要觸動人的靈魂。作詩就是戴著鐐銬跳舞,格律是鐐銬,是一種約束,而詩的內容則要展現出自由和絢麗的舞姿,詩人苦心竭慮,為的是要在形式的規約下寫出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對于作詩來說,約束與自由是對立的統一。所以,我們就能明白奧登為什么要費盡一生來鉆研作詩的技藝,就能明白對于奧登來說,作詩的困難和挑戰在于何處。
作詩作為一種技藝,與其他千百種技藝一樣,都是可學習的,都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掌握。只是深入到這一過程里,里面具體的東西,大多數人所知不多。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主要是學習知識,而不是學習技能,如果硬要說有什么技能的話,就是做題的技能。除了學校教會我們的東西之外,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通過自學,來掌握一門與眾不同的技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