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任何對宋代感興趣的讀者對陳寅恪先生的這句話都不會陌生。近年來,宋代受到讀者的極大追捧,一系列反映宋代歷史文化的著作涌現(xiàn)出來,諸如吳鉤的《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等,鄧小南等人的《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余蔚的《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等等,《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7年第2期還專門以“市井、雅集、山水、茶史、書院——我們?yōu)槭裁磹鬯纬睘橹黝},分列《追尋宋朝:“士”的黃金時代》《 <東京夢華錄> :宋代生活的時空門》等篇目。
同一時期,浙江率先提出“宋韻文化”這一概念,將其視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氣派和浙江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并提出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系統(tǒng)開展宋韻文化研究傳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形成宋韻文化挖掘、保護、提升、研究、傳承的工作體系,從思想、制度、經(jīng)濟、社會、百姓生活、文學藝術、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競巧、追求卓越、風雅精致的宋韻文化氣象,高水平推進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
在這一背景下,2021年1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陳野研究員等編寫的《宋韻文化簡讀》,從思想體系、制度設計、經(jīng)濟生產(chǎn)等十個方面,針對宋韻文化的認識維度、基本形態(tài)、精神實質及當代價值進行了提煉和闡釋。基于此,如何讓讀者對宋代(960—1279)這個時代有一深入認識,成了擺在面前的問題。在討論中,編輯團隊逐漸形成了“知宋”叢書的設想。
本文作者為李信,“知宋”叢書責任編輯之一
邀請知名學者
擔任主編
在構思“知宋”叢書前,浙江人民出版社已經(jīng)通過《宋朝簡史》的出版(2020年8月),與知名宋史學者包偉民教授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此時,包教授業(yè)已受聘于浙大城市學院,擔任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在杭州帶領一支研究團隊。編輯團隊將“知宋”叢書的出版設想與包教授溝通后,得到了他的認可。編輯團隊順勢邀請包教授擔任總主編,并希望他根據(jù)個人在相關領域的了解,推薦知名學者各自主編一冊。沒過多久,包教授便擬定了一份名單。經(jīng)過討論,編輯團隊決定以此為基礎分頭聯(lián)絡。同時,對尚未覆蓋的專題,如“文學卷”“儒學卷”等,另擇學者主編。最終,初步形成包括政治制度、城市與鄉(xiāng)村、貨幣、軍事、儒學、科技、建筑、書畫藝術等十二個主題的“知宋”叢書構想。
2022年9月,“知宋”叢書以“宋代研究文萃”之名,由浙大城市學院申報,得到浙江省社科聯(lián)的認可和支持,入選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中,浙大城市學院包偉民教授主編“城市與鄉(xiāng)村卷”“貨幣卷”,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主編“政治制度卷”,中南民族大學王兆鵬教授主編“文學卷”,上海師范大學戴建國教授主編“法律卷”,上海師范大學虞云國教授主編“君臣卷”,浙江大學何忠禮教授主編“科舉卷”,西北大學陳峰教授主編“軍事卷”,復旦大學何俊教授主編“儒學卷”,美國普吉灣大學洪再新教授主編“藝術卷”,中山大學曹家齊教授主編“交通卷”,浙江大學韓琦教授主編“科技卷”(后又增加了由北京大學徐怡濤教授主編的“建筑卷”)。
各卷主編在相關領域多有專著,獲得學界的廣泛認可。如包偉民教授著有《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宋代城市研究》等,戴建國教授著有《秩序之間:唐宋法典與制度研究》《宋代刑法史研究》等,陳峰教授著有《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宋代軍政研究》等,何忠禮教授著有《科舉與宋代社會》《南宋科舉制度史》等,曹家齊教授著有《宋代的交通與政治》《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等。由知名學者擔綱,保證了叢書各卷編選篇目的權威性。
“導論”與選編
結合
按照最初的設計,“知宋”叢書每卷主體部分為經(jīng)典文獻選編。各卷含十數(shù)篇不等,每篇短者萬字左右,長者可至兩三萬字,總體約有二十余萬字。各主編根據(jù)自身對相關主題的理解,將所有篇目分為若干編,同時撰寫各編引言。這項選編工作無疑是具有主觀性的,但也體現(xiàn)了主編對該專題的認識理路。如“城市與鄉(xiāng)村卷”分五編,包括“階層人群”“管理制度”“等級分布”“生產(chǎn)交換”“文化概括”;“政治制度卷”分四編,包括“宋制概說”“皇權與中樞體制”“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系”“官員管理制度”;“君主卷”(實際選編時,因“君臣”題目過于宏大,因而改為集中于“君主”)分五編,包括“立國時期”“守成時期”“更變時期”“再建時期”“衰亡時期”;等等。
最能體現(xiàn)主編理念,也最集中展現(xiàn)“知宋”叢書獨特價值的,莫過于主體部分之前近萬字的“導論”。在與主編的溝通中,編輯團隊強調,“導論”要盡可能客觀地總結所編各主題的學術史概況,同時,梳理既往學術展開的基本路徑,方便讀者對現(xiàn)有研究有一初步的把握。如“君主卷”的“導論”中,分“君主研究的意義與邊界”“宋代君主研究的概況”“宋代君主研究的展望”三小節(jié),為讀者介紹了君主研究的立意,以及既往學術脈絡和未來研究中亟待重視的地方。
除此之外,總主編包偉民教授以“認識一個時代”為題所作的引言,從宏觀層面介紹了“知宋”叢書的設計思路。“引言”一方面介紹了宋代在中國歷史、中華文化演變進程中的地位,以及“知宋”叢書本身覆蓋范圍的局限性,如對同時期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并未涉及等;另一方面,則從學術發(fā)展角度介紹了“知宋”叢書的意義所在——通過一些研究精品,“向讀者展示本領域研究者如何利用可能獲取到的歷史信息,在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之間馳騁智力,以求重現(xiàn)先人生活某一側面之點滴的過程與成果”。
將出版品質
放在首位
自2021年11月啟動以來,“知宋”叢書各卷陸續(xù)到稿。編輯團隊將出版品質放在首位,在編輯、校對、印刷等方面嚴格把關,對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等均作了核對。各卷主體部分為選編文章,主編交到出版社的多為掃描文件。在此基礎上,需要進行OCR文字識別,并開展多輪校對。一些文章發(fā)表時間稍早,轉錄識別效果較差,則需要花費更多精力。所幸的是,選編各篇的作者多為業(yè)內名家,雖然一些已經(jīng)去世,但身后往往整理出版了全集(文集)。如筆者擔任責編的“君主卷”,收錄了漆俠先生的《趙匡胤與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原載于《歷史教學》1954年第12期,收錄的即為《漆俠全集》第七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的版本;又張蔭麟先生的《宋太宗繼統(tǒng)考實》,原載于《文史雜志》1941年第8期,采用的是《張蔭麟全集》下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本;等等。
除此之外,各卷主編均為高校教師,其門下學生也會參與校對,保證了書稿品質。同時,也有一些篇目的作者,委托其他學者進行校對。以“君主卷”為例,其中收錄了柳立言先生的《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因柳先生視力狀況不佳,即委托臺灣師范大學李宗翰教授幫忙校對;收錄王堯先生的《南宋少帝趙?遺事考辨》一文,原載于《西藏研究》1981年第1期,得到曾在王堯先生門下學習的復旦大學任小波老師的幫助,向出版社發(fā)來當年出版《王堯藏學文集》時的精校文件。
出版過程中,由于需要獲得各篇作者授權,編輯團隊與學者們也建立起廣泛的聯(lián)系。有些學者可以通過主編聯(lián)系到,還有一些則要從網(wǎng)絡上找到相關信息,多方打聽、順藤摸瓜,最終才能聯(lián)系得上。其間雖不免波折,一旦成功則令人欣喜異常。
2023年11月,“儒學卷”以《知宋·宋代之儒學》之名正式出版(后續(xù)各卷均沿用這一書名格式)。其后,“城市與鄉(xiāng)村卷”“軍事卷”等陸續(xù)出版。截至2025年7月,已出版十二卷;預計到9月,將完成全部十三卷出版工作。一個時代的面貌由此展開,讀者可以從中盡窺“造極之世”的表里山河。
《知宋·宋代之建筑》
主編 徐怡濤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簡介
本書選擇了一批從建筑形制、制度、藝術等角度闡釋宋代建筑的當代研究成果,為讀者開啟領略宋代建筑意蘊的學術門徑。同時,讀者也可從中一窺我國數(shù)代建筑史學學人對宋代建筑孜孜以求的研究歷程。
徐怡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級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五屆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建筑考古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文物》期刊編委、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評審專家、應縣木塔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山西萬榮稷王廟建筑考古研究》《中國建筑》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