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實控黃巖島,2024年我國正式公布黃巖島領海基線,意味著領海基線以內包括島內潟湖均是我國內水。內水如同國家的江河湖泊一樣,屬于國家主權,外國船舶未經我國允許,不得進入。
從基線向外延伸12海里為領海,再向外是毗鄰區,延伸200海里則為專屬經濟區。
以黃巖島為中心,我國至少擁有了43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專屬經濟區,覆蓋范圍已達340公里以外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覆蓋了整個南海東部海域。
一、那么,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國為什么還沒有對黃巖島實施陸域吹填呢?
黃巖島目前由我國海警船常駐,我國漁民常年在這里從事漁業生產。
考慮到島上沒有連片的陸地,只有礁石、沙洲,以及退潮后的礁陸,淡水缺乏,礁陸上不適合漁民居住,我國漁民大多選擇在漁船上生活。礁石、沙洲則被漁民用來晾曬魚獲。
黃巖島,作為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礁盤面積廣闊,達到 150 平方公里,其中可用于填陸的礁坪面積55平方公里,水深小于3米的面積約44平方公里,瀉湖面積約75平方公里,水深在9-12米,最深20米。
如果在環礁礁坪上實施陸域吹填,可填陸地面積20至50平方公里。
我國遲遲沒有對黃巖島陸域吹填的原因,一是珊瑚礁的生態環保,二是填陸的技術限制,三是距離菲律賓呂宋島太近,四是在等一艘大船。
第一,珊瑚礁的生態環保。
黃巖島擁有極其敏感且豐富的生態系統,黃巖島潟湖是中沙群島現存最完整的珊瑚基因庫。
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4年報告顯示,該區域存在36種造礁珊瑚以及472種海洋生物,其中不乏瀕危的硨磲與玳瑁等珍貴物種。在陸域吹填作業過程中,挖泥操作極有可能對海底珊瑚礁造成直接破壞,致使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遭受損毀。
生態環境部科研工作者2024 年對黃巖島海域生態環境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調查結果表明,黃巖島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為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大規模吹填需先完成“珊瑚苗圃異地遷養”等前置科研,目前已進行了大部分前期工作。
第二,填陸的技術限制。
黃巖島環礁結構復雜,礁盤面積大但水深較淺,傳統挖泥船難以高效作業。新一代裝備的突破為此掃清障礙。
黃巖島是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礁盤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15公里,周長約55公里,以前我國在南沙進行陸域吹填的天鯨號自航絞吸式挖泥船,最大挖深有30米,最遠的排沙距離卻只有6公里。后來生產的天鯤號挖泥船最大挖深達到35米,排沙最遠距離15公里,雖然能滿足黃巖島陸域吹填的排沙距離,但考慮到海上挖沙還有一段距離,相對周長55公里的礁盤來說,挖泥船的挖深和排沙距離還是不夠。
第三,距離菲律賓呂宋島太近。
我國在南海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尤其是黃巖島,靠近菲律賓本土,距離菲律賓蘇比克灣僅 260公里,若開展大規模陸域吹填工程,極有可能引發部分西方國家以及周邊個別國家的無端指責和惡意炒作。菲國內甚至會出現“本土被軍事包圍”的輿論,反而把中間派選民推向美國懷抱。
近年來,通過“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與東盟國家建立互信,黃巖島開發需與外交節奏協調,避免被外部勢力炒作,所以以前基本是以克制為主。
第四,在等一艘大船。
從我國在南海的整體戰略布局來看,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國在南沙群島已經建設了美濟島、渚碧島、永暑島等一系列重要的大型島嶼,這些島嶼在維護南海主權、保障海洋權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西沙永興島以及海南島也具備一定的戰略輻射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南海北部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從資源優化配置和戰略重點聚焦的角度出發,對于黃巖島的吹填建設沒有被列為優先事項,而是進行綜合考量,尋找最合適時機。
而這個最佳時機,就是等一艘新的耙吸式挖泥船出來。
近年來,黃巖島陸域吹填工程一直備受關注,不僅關乎我國南海主權的維護,更對區域經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等方面有著深遠影響。隨著我國在海洋工程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黃巖島陸域吹填工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從地理位置上看,黃巖島距離菲律賓本土只有230公里,距離我國海南島約900 公里,處于南海的關鍵位置。
在過去的填海造陸工程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南沙群島,我國成功建成了美濟礁(面積 6.13 平方公里)、渚碧礁(面積 4.33 平方公里)、永暑礁(面積 2.8 平方公里)等多個島嶼。
這些成功案例為黃巖島的陸域吹填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黃巖島自身的條件也十分有利于吹填作業,其礁盤淺,低潮時礁石大片露出,部分區域水深僅 1 米左右,這大大降低了吹填的難度。
二、新一代巨型耙吸式挖泥船的崛起。
據網絡公開消息,我國新一代自主研發的35000方級巨型耙吸式挖泥船正在加緊建造,且性能遠超“天鯨號”“天鯤號”絞吸式挖泥船。預計2026年交付使用。
該船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上海振華重工啟東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開工建造。
根據設計,該船總長約195米,型寬38.5米,型深18.0米,挖泥吃水13米,最大泥艙艙容約35000方,最大挖深120米。該船采用球鼻艏、雙尾鰭船型和先進的“一拖二”復合驅動方式,配置雙導管螺旋槳、雙耙、雙水下泵及艙內泵,具備泥門卸泥、單雙泵艏吹和雙艏噴排岸等作業功能,以及先進智能的疏浚控制系統。
巨型耙吸式挖泥船泥艙容量35000立方米,相當于10個標準游泳池體積,單日造陸面積可達3萬平方米(約4個標準足球場)?。配備近萬千瓦絞刀功率,可挖掘120米深海床巖石層,支持15至20公里遠程吹沙?,是絕對的造島神器,大國重器。
巨型耙吸式挖泥船在黃巖島的應用前景?:針對黃巖島水深驟降的地形特點,在不破壞礁坪的基礎上,該耙吸式挖泥船可遠距離高效運沙,解決普通絞吸船深海取沙難題。
新一代巨型耙吸式挖泥船的建造,無疑為黃巖島陸域吹填工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三、從“主權宣示”到“功能升級”,是黃巖島吹填的必然。
隨著南海局勢演變和我國海權需求增長,目前,黃巖島的開發已具備緊迫性。
菲律賓近年來頻繁在我黃巖島海域制造事端,沖撞我國領海,我們需要在黃巖島加強實質性建設,強化管控,不給菲律賓制造事端的機會。
首先可以在島上建設漁民避風港、海洋科研站及氣象觀測站,提升南海民生保障能力。
其次,可強化執法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具備雷達監控、船舶停泊及物資補給功能的綜合基地,支持海警等力量常態化巡航值守,實現對周邊海域全時域有效管控。該設施可兼顧海上搜救、防災減災等任務,履行國際人道主義責任。
第三,推進軍事防御設施建設,筑牢國家海防前哨。黃巖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我國南海防御體系東部的關鍵節點。加強黃巖島的軍事防御設施建設,部署必要的防空、反艦等武器裝備,能夠有效應對外部勢力的軍事威脅和挑釁,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綜上所述,黃巖島的吹填和功能升級是我國海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對外部挑戰、保障海洋權益、促進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
(夏安/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