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的新總統潘尼亞說起來還跟臺灣有點“淵源”,早年在臺灣留過學。按理說,這得算有份“香火情”吧?結果,他這“情誼”兌現的方式,就是張羅著請賴清德八月份來訪問,嘴上喊著要“堅定支持”,要維護那長達68年的“邦交友誼”。
恐怕真正想看這出戲的,是坐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巴拉圭這是想拿一張“臺灣牌”,去跟美國表忠心、邀功請賞呢。
賴清德自己呢,也是坐不住了。自從他上臺,島內就沒消停過,立法機構的挫敗讓他灰頭土臉,急需在國際上找補回點面子。所以你看,他現在就學著蔡英文那套,也想搞“出訪外交”,甚至不惜拿臺灣的命根子——半導體產業,到處畫大餅。前腳剛派了個半導體考察團去巴拉圭,說要考慮在那兒設廠。
這事兒聽著就離譜。巴拉圭是個什么地方?純粹的農業國,全國人口就幾百萬,你讓一群農夫去搓芯片嗎?這技術、這人才、這配套產業鏈,哪一樣跟得上?這明擺著就是民進黨開出的一張空頭支票,跟當年忽悠立陶宛、忽悠捷克的手法,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目的嘛,無非就是換一張“過境”美國,順道去南美洲風光一圈的門票。
對于這種小動作,咱們中國外交部的回應,那叫一個干脆利落。發言人林劍直接點明了,說不少拉美國家的人士來中國訪問后,最大的感慨就是,巴拉圭不能再繼續“背對”中國、做國際社會的“異類”了。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路走錯了,后果得自己擔著,沒人會替你擦屁股。這已經不是什么外交辭令了,這是中國劃下的一條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紅線。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關系的基石,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你假裝看不見,可以,但踩上去之后,疼不疼,只有你自己知道。
說到踩紅線的后果,立陶宛就是那個最活生生的例子,它的故事,值得每一個想在臺灣問題上動歪心思的國家,從頭到尾好好看一遍,而且要帶上放大鏡看。
想當初,立陶宛允許民進黨當局以“臺灣”的名義設立所謂的“代表處”,那叫一個得意忘形,仿佛自己成了挑戰巨人的“勇士”,站在了反華的“道德高地”上。結果呢?現實的耳光,比想象中來得快得多,也疼得多。
北京直接把兩國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這在外交上等于是直接打入冷宮。經濟上的打擊更是雷霆萬鈞。短短兩年時間,立陶宛對華出口額從超過5億美元,斷崖式下跌到不足1億,跌幅超過80%!這是什么概念?這意味著立陶宛國內超過1300家企業,因為產品賣不出去,接連倒閉,超過6萬個家庭,一夜之間失去了飯碗。
立陶宛本來以為,有美國和歐盟在背后撐腰,自己怎么也能混個盆滿缽滿。結果呢?美國除了口頭表揚幾句“有骨氣”,一分錢的實際好處都沒給。歐盟那邊呢,自己跟中國的貿易都還忙不過來,哪有閑工夫去管你立陶宛的死活。到頭來,所有真金白銀的損失,都得立陶宛自己一個人含著淚往下咽。
除了立陶宛,還有一個更具諷刺意味的例子,就是非洲那個靠錢砸出來維系“邦交”的斯威士蘭。民進黨當局為了維持這僅存的門面,花錢簡直如流水。光是給斯威士蘭國王過生日放一場煙花,就豪擲150萬美元。這錢是哪兒來的?不都是臺灣老百姓的血汗錢嗎?
而斯威士蘭付出了什么呢?它在國際會議上一次又一次地當臺灣的“傳聲筒”,喊著那些虛無縹緲的口號。這“友誼”的標價清清楚楚。可代價呢?中國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提供98%的零關稅待遇,斯威士蘭,是唯一一個被排除在外的。一場絢爛的煙花,換來的是整個國家失去了進入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機會。國王的生日是風光了,可全國人民的未來呢?誰來買單?
現在,巴拉圭正站在和立陶宛、斯威士蘭一模一樣的十字路口上。它國內難道就鐵板一塊,都支持潘尼亞總統的“豪賭”嗎?根本不是。
巴拉圭的農民和牧場主們,早就怨聲載道了。他們手里有上好的牛肉和大豆,卻因為沒有和中國建交,產品無法直接進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鄰居阿根廷、巴西的同行們賺得盆滿缽滿,自己卻要通過第三方轉口,被別人扒掉一層皮,利潤大打折扣。這種“有錢不能賺”的痛苦,才是巴拉圭最真實的民意。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賴清德前腳剛走,后腳巴拉圭的財政部長卡洛斯費爾南德斯就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我愿意與任何想在巴拉圭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的中國大陸企業家交談,我們對所有人開放。”這話已經說得不能再明白了,這就是在主動向中國大陸示好,給自己留后路。
這說明巴拉圭政府內部,也不是傻子。他們清楚地看到,洪都拉斯和中國建交后,短短幾個月,經貿、農業、科技合作全面開花,發展潛力巨大。他們也知道,中國在拉美的投資正在取代美歐,成為推動地區發展最重要的新動能。一邊是畫餅充饑的“半導體工廠”和虛無縹緲的“政治支持”,另一邊是實實在在的貿易訂單和能改善民生的投資項目,這筆賬,但凡腦子清醒一點的人,都會算。
所以,巴拉圭邀請賴清德,更像是一場末日狂奔前的最后掙扎。潘尼亞總統想利用這張“臺灣牌”,盡可能地向美國和臺灣當局索要更多的好處,同時又不想徹底得罪中國大陸,給自己留條后路。
對于賴清德而言,他拿臺灣民眾的未來做賭注,去換取自己短暫的政治風光,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注定是徒勞的。他把自己的孩子和孫子都安頓在美國,自己當“美國人的爺爺”,卻讓全臺灣2300萬人來承擔他“臺獨”路線可能引發的風險,這是何等的自私與冷血。
現在,球又踢回了巴拉圭腳下。是選擇像立陶宛一樣,為了虛幻的政治作秀,撞個頭破血流,最終被無情拋棄?還是選擇順應歷史大勢,回到現實主義的軌道上來,真正為自己國家的人民謀福祉?
參考文獻:
- 2025-07-15 澎湃新聞 《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賴清德可能竄訪所謂“邦交國”》
- 2025-07-16 北京日報 《賴清德或過境美國,我外交部回應》
- 環球時報 《中方回應巴拉圭總統“建交壓力”言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