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個人啊,一直以來在政壇上就愛說些直來直去的話,尤其是在經濟和貿易上。他老早就在各種場合抱怨美國在芯片產業上吃虧了,特別是針對臺灣地區。2024年夏天,他接受彭博商業周刊采訪的時候,就直截了當地說臺灣搶走了美國的芯片生意,還暗示如果他再上臺,得讓臺灣為美國的防御買單,就跟買保險似的。這話一出,馬上引起軒然大波,因為臺灣在全球芯片制造上占了大頭,生產了90%以上的高端芯片,美國自己制造能力弱得很。
先說說背景吧。特朗普1946年生在紐約,家里做房地產的,他大學學經濟,畢業后接手家族生意,搞酒店、賭場啥的,名氣越來越大。后來主持《學徒》節目,成了電視明星。2016年他選總統,贏了,上臺后就大刀闊斧搞貿易戰,對中國加關稅,還推動減稅法案。2020年輸給拜登,但2024年又卷土重來,11月5日贏得大選,2025年1月20日第二次就職。現在是2025年7月21日,他已經在位半年多了,他的政策還在繼續發酵,特別是對芯片和臺灣的態度。
特朗普的這些話不是空穴來風。美國在芯片設計上牛,但制造環節基本外包給了臺灣,尤其是臺積電這樣的公司。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客戶包括蘋果、英偉達啥的。特朗普覺得這不對勁,美國得把制造拿回來。他在采訪中說,臺灣離中國就68英里,離美國9500英里,萬一出事,美國得費勁保護他們,還得白搭錢。他還說,美國以前太傻,讓臺灣拿走了幾乎100%的芯片生意。現在美國通過芯片法案補貼建廠,但特朗普覺得補貼不夠,得用關稅逼著企業搬到美國來。
2025年上臺后,特朗普果然動真格的。2月13日,他就公開威脅對臺灣半導體加關稅,高達100%。這不是開玩笑,目的是逼臺積電之類的公司在美投資更多。結果呢,3月3日,特朗普和臺積電高層在白宮見面,宣布臺積電追加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包括亞利桑那州的三個晶圓廠。第一座廠已經在2025年初開始生產4納米芯片,第二座計劃生產更先進的3納米和2納米芯片,第三座也提前開工,預計2027年投產。這筆投資是歷史上最大的外資芯片項目之一,美國給了66億美元的直接補貼,但特朗普說這是因為他的關稅威脅才促成的。
臺灣那邊反應可大了。經濟部長郭智輝趕緊澄清,說臺灣沒偷美國的芯片產業,美國公司設計芯片,臺灣只是代工,毛利最高的還是美國企業。臺灣政府還承諾,最先進的科技不會全轉移到美國,得評估國家利益和投資者權益。反對黨國民黨批評說,這等于把臺灣的“硅盾”拆了,因為芯片產業是臺灣防衛的關鍵,少了它,臺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就降了。國防部長顧立雄倒還穩得住,說美國不會拋棄臺灣,因為印太地區是美國核心利益,戰爭代價太高。
全球供應鏈也亂套了。臺積電在美國建廠,意味著供應鏈得調整。原材料、設備從荷蘭的ASML、日本的供應商運過來,勞動力文化差異大,工會問題、培訓啥的都得花時間。特朗普的關稅不只針對臺灣,還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加到55%,這加速了中美經濟脫鉤。中國那邊,華為之類的公司被禁用美國技術,但他們自己搞出了麒麟芯片,繞過了部分限制。DeepSeek的R1聊天機器人一出,性能趕上GPT-4o,讓人質疑美國出口管制的效果。
特朗普的政策有邏輯,但也招來批評。他想通過關稅重振美國制造,減少對臺灣依賴,因為臺灣太靠近中國,風險高。芯片短缺在疫情時暴露了問題,美國現在只占全球芯片制造的10%,得拉高到20%以上。但專家說,關稅會抬高消費品價格,比如手機、汽車、玩具啥的,都得貴。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說,如果對臺灣芯片加稅,美國科技公司成本漲,競爭力降,還可能引發全球關稅戰。韓國三星、臺灣聯電也得跟進調整,不然訂單流失。
臺灣企業開始分散風險。臺積電不只在美國建廠,還在日本、德國投錢,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中國市場占臺積電不到10%,但美國是最大客戶,占60%。如果關稅真上,臺灣出口到美國的芯片得漲價,影響下游產業。汽車制造商已經抗議,說成本上去了,消費者買單。特朗普2月還說,英特爾以前牛,但讓臺灣搶了生意,現在英特爾股價跌,臺積電卻在美股漲,因為投資承諾。
長遠看,這事對臺灣安全有影響。特朗普的關稅加速脫鉤,限制了中國經濟增長,但也讓北京更急于自給自足。硅谷分析師說,中國可能加大對臺灣的壓力,因為芯片是戰略要地。特朗普在2024年采訪中就說,中國不會輕易被經濟政策打倒,因為他們土地大,體量大,不會像小國那樣崩潰。這話跟標題里的“中國不會被打趴下”有點呼應,他覺得單純脫鉤沒用,得用關稅和投資拉回美國。
美國內部也分歧大。拜登時代通過的芯片法案,特朗普想改,說補貼是浪費錢,得用關稅代替。但國會里兩黨都支持芯片法,因為它是兩黨合作的成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說,芯片法已經把美國第一放首位,取消它會毒化投資環境。特朗普3月27日還說,臺積電的投資就是關稅的功勞,但臺積電自己說,這是全球策略的一部分,早就在計劃中。
臺灣民眾看法變了。布魯金斯學會調查顯示,從2024年7月到2025年4月,臺灣人認為美國可信的比例從33%降到24%,正面看法從54%降到34%。關稅不確定性讓企業頭疼,加速低端產業外移。高端芯片還能扛住,但其他電子產品、機械出口受打擊。臺灣政府開始談買美國天然氣,從阿拉斯加項目入手,換取關稅豁免。
特朗普的做法接地氣嗎?他說得簡單,美國吃虧了,得拿回來。但現實復雜,全球供應鏈不是一刀切就能改的。臺灣不是偷,是通過投資和努力建起來的生態。美國設計、臺灣制造、全球組裝,這模式互利多年。現在特朗普想顛覆,得看代價。企業得提前布局,分散產能,避免被卡脖子。未來如果關稅真實施,國際貿易平衡會變,成本壓力上行,但也可能加速創新,讓美國芯片制造復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