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杭州動物園門口看到一只‘小鹿’。”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帖子,說自己在虎跑路上的杭州動物園門口旁看到一只疑似“小鹿”的動物。
受訪者供圖
“是不是動物園里跑出來的?”網友致電杭州動物園,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答復:這是一只黃麂,不是動物園里的,而是野生的,已經在周邊很久了。
“我們拍它時還和它對視上了,它依舊淡定地慢慢吃草,再次感嘆西湖群山的生態!”網友說。
7月22日,潮新聞記者聯系上了發帖的趙女士。
7月20日傍晚6點左右,趙女士和友人去西湖景區玩,路過杭州動物園時意外發現了這只黃麂。“它就在動物園售票處門口和虎跑路馬路中間的綠化帶中覓食,最后朝動物園方向去了。”趙女士說,她經常趁周末去西湖的群山之間走走逛逛,遇見過許多可愛的小松鼠,“像黃麂這種體型的野生動物還是頭一回碰上。”
潮新聞記者將照片和視頻發給浙江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章叔巖確認。
“這是一只成年的公黃麂,可以看到它正在經歷從麂茸到麂角的轉換期。”章叔巖說。
黃麂,又名小麂,屬偶蹄目鹿科麂屬。它們體型小巧玲瓏,成年黃麂體長僅約80-100厘米,肩高約50-60厘米,體重約10千-15千克,是鹿科動物中體型較小的成員之一。黃麂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對生存環境的植被質量和靜謐度要求較高,大都生活在原始隱蔽的山林中。
章叔巖告訴記者,近年來黃麂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主要是因為城市居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提升,森林植被越來越豐富,給黃麂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空間。此外,黃麂的繁殖能力也較強,種群增長較快。
“黃麂膽小溫順,以草為食,對自然資源破壞較小,與人類沖突較少,可適應不同海拔的山林,西湖群山也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地。”他說,偶遇黃麂,不要過于接近它們,遠觀不打擾,給它們充足的安全感。
近些年,西湖周邊確實頻現黃麂的身影。
據多名網友反映,曾在楊公堤北山街口附近、老和山、太子灣公園、楊梅嶺、西子賓館等地點看到過黃麂。
2022年,有杭州市民曾向潮新聞·錢江晚報報過料,在三臺山附近的上山道路上遇到了黃麂。“杭州環境真的特別好,居然還能在城市里面見到野生的動物,也算一個有愛的遇見。”
“杭州動物園(少兒公園)”微信公眾號對此也進行過科普:“隨著西湖景區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給動物們提供了愈發寶貴的生存與繁衍契機。與此同時,游客的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捕捉、恐嚇野生動物的行為日漸減少——曾經怯于露面的它們,也更頻繁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僅是西湖邊,還有部分市民在杭州城區多個地點遇到過黃麂。
本月初,潮新聞就報道了杭州建德城區居民小唐家陽臺變身“觀麂臺”的趣聞。小唐一家自2017年搬入這套緊鄰小區后山的房子以來,常常能在冬日傍晚的陽臺遠眺到黃麂下山活動,夏日也偶有見到,至今已有八年。“它和我們已經處成了互不打擾的鄰居。它散步,我們遠觀,各得其樂。”小唐在采訪中說。
小唐拍攝到的黃麂照片。受訪者供圖
建德市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新安江區域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加強山林植被修復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維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活動范圍也逐漸向居民區周邊延伸。“黃麂頻繁出現在居民區視野,正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直觀體現。”工作人員提醒,市民偶遇野生動物時,應保持安全距離,不投喂、不追逐,共同守護這份人與自然的和諧。
潮新聞記者 金檬 施雄風
(來源:錢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