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時光里從容綻放
——以熱愛與智慧書寫晚年篇章
提起彭玉的名字,或許年輕觀眾未必特別熟悉,但提起《東北一家人》里那個刀子嘴豆腐心的“陳久香”,很多人會立刻想起她親切的面孔。這位從話劇舞臺走出的老藝術家,人生經歷算不上一帆風順,卻總能在起起落落中保持對生活的熱忱。從早年的舞臺耕耘,到中年的生活磨礪,再到晚年重返熒幕的精彩,她用數十年的時光證明:年齡從不是限制,熱愛與心態才是滋養生命的源泉。
從舞臺到熒幕,熱愛讓歲月有了份量
彭玉與表演的緣分,始于年少時對文藝的懵懂向往。17歲那年,她因話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亮眼表現被哈爾濱話劇院選中,從此與舞臺結下不解之緣。在話劇領域深耕多年,她練就了扎實的表演功底,也養成了對角色較真的習慣——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臺詞,也要反復琢磨語氣里的細微差別。
(彭玉早期照片)
后來轉戰影視圈,她塑造的角色多是貼近生活的“媽媽”“奶奶”,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卻總能用生活化的細節打動觀眾。《東北一家人》里的陳久香,潑辣中藏著溫柔;《月圓今宵》里的母親,沉默中帶著堅韌。這些角色的成功,離不開她對生活的觀察,更源于她對表演的純粹熱愛。
養生之道:日常生活里藏著生活智慧
高齡仍能保持硬朗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彭玉的養生之道沒有秘訣,更多是融入日常的習慣。她常說:“身體就像老物件,得慢慢養,急不得。”這些習慣看似平凡,卻藏著她與歲月相處的智慧。
飲食:家常滋味里的“剛剛好”
彭玉的餐桌從沒有刻意的“養生食譜”,卻處處透著對身體的尊重。她不喜歡大魚大肉,總說“腸胃就像孩子,喂得太雜會鬧脾氣”。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主,早餐多半是一碗溫熱的雜糧粥,配著自家腌的小菜;午餐會炒兩個時令蔬菜,搭配少量瘦肉或魚蝦;晚餐則更簡單,有時就是一碗面條加個荷包蛋。
“吃七分飽,心里踏實。”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遇到愛吃的菜,她也不會貪多,覺得“留點兒念想,下次吃才香”。這種不刻意、不挑剔的飲食習慣,讓腸胃始終保持舒適,也成了她身體硬朗的基礎。
運動:不追強度,只求“動起來”
比起健身房里的揮汗如雨,彭玉更相信“生活化的運動”。在家時,她總愛收拾屋子,擦桌子、整理書架,手腳不停歇;天氣好的時候,會到小區花園散步,曬曬太陽,和老鄰居聊聊天,不知不覺就走了幾千步。
在訪談里,彭玉還幽默風趣地表示,自己經常散步走到江邊上,見四周沒人,就大聲的喊“大海呀,彭玉來啦!”練練呼吸,練練肺活量,對于老年人來說,不容易得肺炎,也是不錯的鍛煉方式。
心態:把日子過成“開心的模樣”
“養心比養身更重要。”這是彭玉反復強調的。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經歷過事業的低谷,也承受過失去親人的痛苦,但她總能慢慢調整過來。“難過的時候,就跟女兒們說說話,或者看看喜劇片,笑一笑,事兒就過去了。”
她不喜歡糾結小事,遇到不順心的事,會告訴自己“多大點事兒啊”。在片場,她總愛和年輕演員開玩笑,說自己“心態年輕,身體也跟著沾光”。就連看劇本,遇到悲情角色,她也會提醒自己“戲是戲,生活是生活,不能陷進去”。這種通透的心態,讓她總能從生活里找到樂子,也成了最好的“保健品”。
作息:跟著太陽“過日子”
“天黑了就該睡覺,天亮了就別賴床。”彭玉的作息像時鐘一樣規律。年輕時在話劇團養成的習慣,到老也沒改——晚上九點多就洗漱上床,看看書或聽聽收音機,十點左右準睡;早上六點多起床,推開窗透透氣,再準備早餐。
她很少熬夜,覺得“熬夜就是跟身體較勁,劃不來”。偶爾因拍戲需要調整作息,結束后也會盡快補覺。“身體有它的規律,順著來,才舒服。”這種順應自然的作息,讓她的身體始終保持著穩定的狀態。
作為演員,彭玉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傳奇,卻藏著最樸素的生活智慧。生活中的她,快人快語,天性豁達,就像許多影視劇里演過的角色一樣,開朗、直爽。她用對表演的熱愛詮釋“老有所為”,用日常的習慣呵護健康,更用樂觀的心態對抗時光。正如她所說:“年紀大了不可怕,怕的是心里覺得自己老了。只要心里有光,日子就總能過得熱熱鬧鬧的。”這份從容與通透,或許就是她給觀眾最珍貴的禮物。
來源:北京臺文藝頻道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楊歡
一審:繆軍;二審:官卿梓;三審: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