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夜,月光灑在小鎮(zhèn)斑駁的青石板上,蟬聲在巷子深處悠遠起伏。我獨自漫步,避開白日的喧囂,在一盞燈火微黃的老宅前駐足。宅子門前掛著一塊斑駁木牌——“影戲館”。推門而入,仿佛進入了時光的縫隙。
屋內光影交錯,一面白幕懸在正中,燈光從幕后亮起,一只老鷹振翅而飛,一位將軍跨馬而來。細膩的剪紙輪廓在光下宛如靈魂附體,操縱皮影的老人手法嫻熟,左推右拉之間,便牽動起一出古老的傳奇。
“你是第一次看皮影吧?”身旁一位老者低聲問道。我點頭。他微微一笑:“這一張張牛皮后頭,可藏著千百年的故事呢。”
光與影之間,凝固的傳說
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以獸皮為材,將人物、山水、飛禽走獸剪刻于皮上,配合燈光與音樂,借光影投影于幕布,講述千古流傳的故事。
在那方方小小的舞臺上,是“影”的世界,也是“魂”的世界。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皮影,一邊說唱對白,配以嗩吶、鑼鼓等傳統(tǒng)樂器,讓一場場戲活色生香。
皮影戲的精妙,不只在于手藝,更在于靈魂。它不是冷冰冰的工藝展品,而是活的戲曲、動的情感,是老藝人一生傾注的心血和智慧。一張皮,數(shù)百刀;一段戲,千百練。那光影里走出的,不僅是人物,更是文化的回響。
(圖 人物皮影戲)
一張牛皮,幾代匠心
皮影的每一個角色,都要經(jīng)過制皮、畫樣、雕刻、染色、上油等多道工序,方能登臺演繹。而每一道工序,都藏著匠人的心事和汗水。
我曾在一家非遺工坊見過一位老匠人雕刻皮影。他拿著一把小刀,眼神專注如僧入禪境。每一刀落下,形與神俱現(xiàn)。他告訴我:“這刀不是刻皮,是刻故事,刻人物性格。刻得準,戲就活了。”
這樣的“活”,不是炫技,而是一種時間沉淀下來的靈動與克制,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手藝哲學。
燈火背后,是誰的青春不老
如今,皮影戲已不再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娛樂形式,但它從未真正退出舞臺。
許多年輕人開始重新審視它,學習它。有人用皮影演繹《哈利·波特》、《三打白骨精》;有人在音樂節(jié)用皮影配合電音制作“新民藝秀”;還有人把皮影元素帶進動畫、時裝、裝置藝術中,讓這門古老藝術煥發(fā)新生。
(圖 三打白骨精皮影戲)
我曾看過一個女孩在小劇場演出皮影版《牡丹亭》。當杜麗娘走出庭院,衣袂翩翩,輕聲吟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時,臺下許多觀眾都悄然落淚。她說:“我是在為光影中那些沉默的匠人發(fā)聲。”
而這份薪火相傳,正是非遺的意義。
一紙千秋,影里江山
皮影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部民間史書。它記錄的,不只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更是百姓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是中國人世代流傳的溫柔與堅韌。
每一次燈光亮起,每一個影子躍然幕上,那些靜默的皮影便擁有了生命。而看戲的人,也總能在那幕布之后,看見自己。
皮影戲,是光影,是剪紙,是戲劇,更是一種生活的溫度和民族的魂魄。
只要還有一盞燈、一面幕、一雙手、一顆心,皮影戲就會在夜色中永不熄滅,繼續(xù)講述屬于中華大地的萬千故事。
(中央民族大學 陳芝好、杜昊熙、朱志博)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