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水看著淺,底下可能有淤泥和坑,千萬別下去摸魚!同學落水了,我不能自己跳下去,得趕緊喊大人,找竹竿救他!”7月14日,在孝南區新鋪鎮理絲橋社區暑期愛心托管班里,一群孩子們舉著小手搶答,聲音脆生生的,把防溺水知識說得門兒清。這是社區剛舉辦的“防溺護苗 共筑安全”主題宣傳活動現場,沒講大道理,全是孩子聽得懂、用得上的實在招,大人小孩都夸“這活動辦得值”。
真實案例擺出來,孩子瞬間繃緊弦。
活動一開始,志愿者王大姐就給孩子們講了個身邊事:“去年夏天,我老家鄰村有個小朋友偷偷去野塘游泳,腳一滑沒上來,家里人哭得肝腸寸斷。那塘看著水不深,底下全是爛泥,一陷進去就難出來。”小王指著大屏幕上的圖片,有野塘邊的警示牌,有救援人員打撈的場景,還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每年夏天,溺水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頭號殺手”。
“以前總覺得‘溺水’離自己遠,聽了這些事,才知道危險就在眼皮子底下。”11歲的小宇聽完,悄悄跟旁邊的同學說:“以后再也不跟爸媽去水庫邊玩了,太嚇人了。”家長們也湊在后排點頭:“光說別玩水沒用,把危險講透了,孩子才真能記在心里。”
情景模擬玩起來,自救互救招數學得牢!
“要是腳一滑掉水里了,啥都別想,先把嘴閉緊,手腳像小鴨子劃水一樣,讓腦袋露出來!”社區請來的救生員李師傅邊說邊比畫,孩子們跟著他伸直胳膊、蹬著小腿,學得有模有樣。李師傅還拿了個塑料盆當“池塘”,用玩偶演示“落水”,教大家如何抓住漂浮的木板、如何大聲呼救。
最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的是“同伴落水怎么辦”。李師傅讓兩個孩子上臺模擬:一個假裝掉進水里,另一個急得要往下跳,被李師傅一把拉住。“咱小朋友力氣小,下水不僅救不了人,自己還可能被拖下去。”他變戲法似地拿出竹竿、塑料瓶等捆成的救生圈。“看,站在岸上把竹竿遞過去,讓他抓住拉上來,這才是聰明辦法!記住了,先喊‘救命’,再找工具,最后打110,三步都不能錯。”
搶答贏小獎品,知識記在腦瓜里
“哪個地方不能去游泳?A.正規泳池B.家門口的小河C.學校游泳館!”社區兒童主任楊慧剛念完題,孩子們的手就像小樹林一樣豎了起來。“我知道!選B!小河里有石頭和水草,會絆住腳!”讀三年級的琪琪搶著回答,答對了還領到一支心心念念的彩色畫筆,笑得眼睛彎成了月牙。
問答環節就像“知識闖關”,孩子們不僅能說對答案,還能講出道理。有個小男孩說:“我爺爺家旁邊有個廢棄窯坑,水是綠的,里面肯定有細菌,進去會生病!”這話逗得大家直笑,社區輔警曾小培趕緊補充:“說得對!這種野水坑又臟又深,比大河還危險呢!”你一言我一語,原本枯燥的知識,就這么記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
活動結束時,每個孩子都領到了一本防溺水宣傳小冊子,上面畫著卡通小人落水自救的步驟,還有各種危險水域的“黑名單”。“回家我要給我弟弟講,讓他也別去河邊玩。”五年級的小磊舉著冊子說,像個小老師。
社區副書記萬品秀說,這活動不是走過場。接下來是夏天最熱的時候,社區“還得挨家挨戶跟家長念叨,放學放假看緊點娃”他笑著說,“防溺水這事,就像給孩子搭保護傘,社區、學校、家里得一起動手,這傘才能撐得牢!”
小區居民們都說,這樣的活動接地氣、有實效,希望多來幾場。畢竟,孩子的安全,比啥都重要。
來源:新鋪鎮團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