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學過藝術,沒有讀過美術史,他們不覺得自己創作的是藝術品,也不把自己看作藝術家。
他們生而平凡,是工人、農民、身體有缺陷的殘疾人,甚至是精神疾患的病人。但是,他們拿起隨身之物,勾畫、編織、堆砌……用樸素純粹的觀念尋找生命寄托。
PSA二樓展覽入口
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與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日前開幕,52位中外藝術家的259件作品在美術館登堂入室。這群心無旁騖的素人創作者未曾想到,他們的作品會被陳列在美術館中供人欣賞,還在半個世紀后擁有了一個流派的名字——“原生藝術”。此次展覽是“原生藝術”首次集結亮相于中國的美術館,參展藝術家中還有郭鳳儀、庫淑蘭、張步花等4位陌生的中國面孔。
原生藝術之父讓·杜布菲在位于拉布魯斯特街的工作室進行雕塑創作,用熱切割工具在一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上造型,1970。照片由科特·韋斯拍攝。? 杜布菲基金會,巴黎
讓·杜布菲《攪拌場》曾經來上海展出過
了不起的伯樂:原生藝術的誕生背后
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外觀。照片由卡羅琳·斯米爾利亞迪斯拍攝。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藏。
“原生藝術”的概念誕生于1945年,讓·杜布菲(1901—1985年)是原生藝術的狂熱追求者,他也是一名藝術家和收藏家,并且是這群寂寂無名的藝術創作者的“伯樂”。“不要看他們只是勾勾畫畫,或是編織堆砌,這是一種生命的覺醒。”杜布菲這樣評價。
在當年,即便在誕生過“印象派”、以先進藝術觀念聞名于世的法國本土,他的“奇葩”觀點也沒有引來多少共鳴——最終收藏這批作品的機構是瑞士洛桑官方。半個世紀后,學界將這類藝術家尊稱為“原生藝術家”。
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內景。照片由戴爾芬· 布爾丁拍攝。瑞士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館藏。
《無羈之境:洛桑原生藝術收藏與他方視界》展覽以259件作品的數量呈現了藝術界的“素人之作”,從作品到作者,串聯起令人動容的一幕幕畫面。
有人在孤兒院長大,用畫筆走進自己幻想中如迷宮般的建筑;
有人受到病痛折磨,畫畫成為她對抗身體失控的方式;
有人71歲那年,突然開始繪畫,12年中創作上萬幅作品;
有人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者,創作出2.5萬幅自傳式繪畫;
有人4歲被拋棄,用畫筆奪回人生控制權,數百幅作品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他們都沒有在藝術學院讀過一天書,甚至沒有閱讀過藝術的歷史,更沒有參照其他人的畫作。大型展覽現場仿佛訴說著一條有關藝術創作的真理:“藝術往往與生命最原始的渴求有關。藝術最終會去認領那些未被看見的靈魂。”
自由飛舞的蝴蝶:原生藝術畫出了什么價值
“原生藝術”指的是游離于傳統藝術世界之外自學而成的藝術創作,在他們的作品中,模仿的成分很少甚至不存在。他們的創作自成體系,并不預設外部評判標準的存在,更像是為了自身棲居而構筑的精神家園。作品常采用非同尋常的材料和奇特手法,它們對藝術創作有著原創性的發明。
11漢斯·克呂西,《無題》,1982年,模板噴繪、噴漆和記號筆繪于紙上并貼有膠帶,70×100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杜布菲收藏的5000余件作品入藏瑞士洛桑,形成了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的起點與核心。通過持續不斷地購藏、受贈以及挖掘新創作者,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日益拓展,如今已成為全球獨樹一幟致力于原生藝術保存與研究的公共機構。原生藝術的陣仗還在不斷壯大。
張步花剪紙作品“神界”系列之《仙女下凡》
他們的肖像攝影將為展覽拉開序幕,與展覽結尾處的藝術家紀錄片精選遙相呼應。人們得以通過這些記載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以及大部分原生藝術家不為人所知的生平。展品按主題分為數個章節,探討了原生藝術家與他們周圍世界的關系。這些交錯、多面的主題,讓觀眾不斷在個體宇宙、顛倒夢想和日常現實之間來回穿梭。
中國藝術家庫淑蘭的剪紙拼貼作品《對花剪牡丹》《大姐姐巧打扮》
參展藝術家既包括阿道夫·沃爾夫利、阿洛伊絲·科巴茲等最初啟迪過讓·杜布菲的創作者,也有戶次公正、達武德·庫查基、朱迪思·斯科特等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自成立近50年以來發掘的原生藝術家。
阿道夫·沃爾夫利,《無題(布達佩斯時間輪)》,約1922年,紙上彩鉛及鉛筆,50.4×65.3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阿洛伊絲·科巴茲,《無題(萬森訥城堡)》,1941-1951年,彩色鉛筆繪于縫合在一起的兩張紙上,69.5×175.22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格雷戈里·李·布萊克斯托克,《棚屋》,2013年,鉛筆、彩色鉛筆和記號筆繪于粘貼在一起的紙張上,105.5×61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家郭鳳怡(1942–2010年)名列其中,2011至2012年,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曾舉辦她的大型回顧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亦收藏了這位藝術家的多件作品,并在上海雙年展上隆重推出過這位自學成才的天才,她本來只是一名熱愛民間藝術的農婦,其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結構均來自于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觀、人體穴位圖、傳說預言、三皇五帝、河圖洛書、帝葬和占卜等,所繪形象不僅與人類的身心息息相關,同時也暗示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鳳怡,《天女散花》,1990-2008年,宣紙上顏料和中國墨,148×46厘米。洛桑原生藝術收藏(瑞士)。? Marie Humair,數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向往藝術自由的讓· 杜布菲在其理論手稿《令人窒息的文化》中,旗幟鮮明地將對古典藝術和流行趨勢的借鑒批評為“陳詞濫調”,而將原生藝術視為充滿希望的藝術未來。本次展覽在中心區域設立了一個特別展示區域,以紀念讓· 杜布菲,檔案文件以紀事年表的方式梳理“原生藝術”概念的誕生與發展歷程,刷新著觀眾對藝術的理解與定義。
藝術不喜歡被人認出
也不喜歡被人叫它的名字
讓·杜布菲說,“真正的藝術總是出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在那些無人問津,也無人喚出其名的角落。藝術不喜歡被人認出,也不喜歡被人叫出它的名字。一旦如此,藝術就會逃離。”不管同意還是不同意杜布菲的激進觀念,他所選擇的原生藝術家們生而與眾不同,他們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新方式。
PSA展覽現場
瑞士方面策展人、原生藝術收藏館館長莎拉·隆巴迪說:“原生藝術的概念意在表達,創作本身的自由,也就是你不為公眾、觀眾、畫廊、博物館、評論家、而為自己的內在需求進行創作。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并不一定需要上藝術學院。因此,藝術之門向任何人敞開。”
PSA展覽現場
這場展覽和其他當代藝術和古典藝術作品很不一樣。中方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表示:“那些作品要表達一個觀念或者某一種主題,但是這些作品(原生藝術)都不需要。他就是表達自己一瞬間或者一輩子想的事情。我們想通過這樣的展覽,討論在不同的時代環境里,人的境遇是怎么樣的,我們如何去對待這些獨特的人。我們如何可以更包容,如何可以用更多的標準去看待我們的文化和我們自身。”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12日,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洛桑原生藝術收藏館聯合策劃主辦。
PSA展覽現場
原標題:《沒有學過美術書的他們,作品卻被美術館收藏、陳列,還擁有了一個流派名》
欄目編輯:黃永順 圖片來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樂夢融
來源:作者:樂夢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