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遺產、種姓壓迫,各種問題將印度變成一個縫合怪,但它為何散裝了70多年還沒散架?
若論國內差異,恐怕鮮有國家能與印度匹敵。該國境內語言種類繁多且未統一,政府雖推廣印地語,但進入其他邦后卻需依賴英語溝通。
每行進20英里,便能感受到迥異的風俗習慣。然而如此松散的結構,竟能維系長達七十余年的國家統一。
難道是印度民眾普遍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抑或存在某種隱形力量將其緊密維系?
為何印度的大國夢無法實現
印度存在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盡管其經濟總量位居全球前列,卻難以讓人將其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審視印度的綜合實力:
當前,印度人均GDP僅為2500美元,僅為中國同期水平的五分之一。但其GDP總量突破3.4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呈現出明顯的“虛胖”特征。
軍事預算超過8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兵力規模排名第四,但武器系統70%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的“光輝”戰斗機歷經40年研發仍未形成有效戰斗力。
青年失業率高達10.2%,教育體系與職業技能培訓嚴重滯后。不過其人口總量已達14.51億,超越中國4000萬。
從多個維度觀察,印度堪稱大國,其經濟總量的零頭,對某些小國而言已是數年財政收入。
但為何我們普遍不將其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表面排名看似光鮮,實則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服務業占比超過50%,但多為低附加值的外包產業;制造業僅占15%,遠未達到“印度制造”計劃設定的30%目標。
基礎設施建設雖快速推進,近十年新增高速公路5萬公里,但工程質量普遍堪憂。
首都機場翻新后竟出現天棚坍塌事故;其管轄的哈爾邦一個月內連續發生14起橋梁坍塌事件。
延續至今的種姓制度尚未根除,宗教沖突頻繁爆發,女性勞動參與率不足30%,腐敗指數常年位居全球前列。
在國際舞臺上,印度雖自詡為“全球南方領導者”,卻鮮少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與巴基斯坦、中國的地緣關系持續緊張。
這些因素使印度猶如身著西裝卻腳踩泥濘,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仍有巨大差距。
追溯根本原因,仍需回望英國殖民者留下的政治遺產。獨立后,印度最明智的舉措便是將殖民體制轉化為自身治理工具。
在英國統治之前,南亞次大陸從未形成真正統一的國家概念,始終由眾多土邦與王國分治。
正是殖民者通過軍事征服與行政整合,將這些碎片區域強行統一。修建鐵路貫通各地,建立統一稅收體系,構建自上而下的文官管理系統。
雖為殖民統治服務,卻客觀上為印度留下了統一治理的基礎框架,同時也成為制約其發展潛力的枷鎖。
莫迪對印度統一的看法
印度總理莫迪對此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印度“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現狀,恰恰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
在他看來,這種多樣性背后存在著宗教這一共同紐帶。
其政治理念深受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想影響,主張印度的統一源于文化認同。
作為印度教右翼組織“國民志愿服務團”成員,他堅信印度的凝聚力源于印度教傳統的延續。
在公開演講中,莫迪常刻意淡化“India”這一殖民詞匯,頻繁使用源自印度教經典的“婆羅多”(Bharat)稱呼國家。
他推動拆除象征穆斯林統治的巴布里清真寺,重建印度教羅摩神廟。
2023年G20峰會期間,他力主在國際場合使用“婆羅多”作為國家正式名稱,意圖將印度教符號深度嵌入國家敘事體系。
莫迪的政策取向過于激進,已引發嚴重社會后果。
該策略雖強化了印度教多數群體的國家認同,卻加劇了與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的矛盾,曼尼普爾邦等地的宗教沖突持續升級。
從現實角度看,印度教雖在人口中占主導地位,并在基層社會形成隱性文化共識。
諸如對責任的認知、對傳統的默認等文化特質,如同粘合劑維系著印度社會。
但正如前文所述,印度擁有超過2億穆斯林人口,宗教沖突從未間斷,只是尚未形成動搖國家根基的規模性動蕩。
歸根結底,莫迪強調的宗教力量更像背景因素,真正發揮穩定作用的仍是制度設計與現實利益的深度綁定。
印度的統一,更像是“生存需求”的統一
1947年獲得獨立后,印度啟動“綠色革命”,著力提升北方糧食產量以支撐南方工業城市發展。
即便各邦矛盾激烈,仍不得不維持必要的經濟往來。
隨后,印度形成三大核心城市:孟買作為金融樞紐,德里承擔政治功能,班加羅爾發展為科技中心。這些城市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構建起相互依存的經濟網絡。
普通民眾或許缺乏對遠方同胞的情感認同,但收入來源與基本生活已深度綁定于國家整體運轉,無人愿意輕易破壞這一體系。
因此,印度的統一并非源于民族凝聚力,而是殖民遺產的延續、制度設計的產物,更是獨立初期區域經濟相互依賴的結果。
這個國家猶如一件布滿補丁的舊衣,外觀斑駁卻因補丁間的相互牽制而未解體。
未來局勢難以預測,但過去70余年,印度確實依靠獨特方式維持了國家運轉。
總結
印度的統一,是歷史遺產與現實妥協共同作用的結果。
莫迪推行的“宗教民族主義”短期內或能凝聚部分民心,但長期看卻埋下更深層危機。
或許當所有潛在矛盾集中爆發時,印度將面臨真正的分裂危機。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