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烏克蘭戰場迎來關鍵轉折,16萬俄軍大舉集結,向波克羅夫斯克發起史無前例的總攻,多路夾擊,圍而不殲,俄羅斯意圖一舉改變俄烏沖突僵局,而在血戰正酣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突然公開表示,將于7月23日與俄方重啟談判。
兩軍短兵相接之時,烏克蘭高層為何態度驟變?這場被稱為“超越馬里烏波爾”的肉搏大戰,又揭示了俄烏雙方怎樣的博弈邏輯?
波克羅夫斯克的戰況,已經不能用“嚴峻”來形容,那是一種末日般的窒息感,俄軍在這里押上了血本,十六萬大軍,這是個什么概念?
它不僅是馬里烏波爾戰役俄軍人數的八倍,更超過了烏克蘭現有正規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這位俄羅斯軍事的最高大腦,甚至親赴前線督戰。
這已經不是一場爭奪城市的戰斗,這更像是一場決定國運的豪賭,俄軍從南、西、東三個方向,像三只巨大的鐵鉗,死死夾向波克羅夫斯克,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切斷所有補給,關門打狗,把這座城市變成一座孤島,一座墳墓。
南側的克拉斯諾利曼斯卡婭礦區高地已經易手,俄軍的炮火像冰雹一樣,居高臨下地砸在烏軍陣地上,西側的羅金斯卡婭礦區,也已被俄軍突擊隊拿下,變成了一個指向烏軍腰眼的新陣地,更可怕的是,俄軍變聰明了。
他們不再像戰爭初期那樣搞“人海沖鋒”,而是學會了外科手術刀式的穿插切割,小股精銳部隊像水銀一樣滲透,將烏軍的防線撕裂成一個個無法相互支援的小塊,天上的無人機24小時盤旋,一旦發現烏軍的補給卡車,便會立刻引導炮火,將其炸成一團廢鐵。
他們吸取了馬里烏波爾的教訓,當年,烏軍亞速營龜縮在鋼鐵廠的地下堡壘里,硬是讓俄軍啃了幾個月,最后彈盡糧絕才投降,這一次,俄軍要確保波克羅夫斯克的烏軍,連餓肚子的機會都沒有。
事實上,在這次總攻前,波克羅夫斯克已經被圍了半年,烏軍之所以能撐住,全靠一條若隱若現的補給線吊著命,但現在,隨著俄軍在蘇梅、庫爾斯克等地穩住陣腳,他們終于能騰出手來,將所有力量都砸在了這一個點上,烏軍的防線,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內收縮。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澤連斯基宣布要和談,這絕非巧合。就在幾個月前,他還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鋼鐵意志,甚至放出豪言,只要美國援助到位,F-16戰機就能去轟炸莫斯科,那時的他,像一個永遠不會認輸的角斗士。
可如今,戰場的殘酷現實,讓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前線的報告像雪片一樣飛向基輔,每一份都寫著同樣的詞:崩潰、后撤、傷亡慘重,硬話可以說給記者聽,但戰線不會說謊。
當你的軍隊正在被成建制地消滅,當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即將淪陷,任何強硬的姿態都顯得蒼白無力。
澤連斯基的突然轉向,不是政治手腕,而是軍事上的絕望,他眨眼了,因為他再也撐不下去了,戰場上的潰敗,就是他坐上談判桌的唯一理由。
壓垮駱駝的,除了前線的炮火,還有來自西方的“背刺”,澤連斯基一直把寶押在美國和北約的援助上,他相信只要自己挺住,西方的武器就會像潮水一樣涌來,但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那種慷慨解囊的“免費午餐”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門冷冰冰的“生意”。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想買武器?可以,給錢,武器運過去?可以,運費也得你們自己出,這種“有償服務”讓許多本就不富裕的北約國家打了退堂鼓。
結果就是,烏克蘭前線最需要的炮彈、裝甲車和防空系統,遲遲無法到位,澤連斯基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救命稻草”,最后卻發現只是一根根空心蘆葦。
美國援助這臺曾經強勁的發動機,如今變得斷斷續續,輸出的功率甚至不足以讓烏克蘭這輛破舊的戰車維持在原地,更別提什么反攻了。
沒有彈藥的士兵,和拿著長矛的原始人沒什么區別,面對俄軍的鋼鐵洪流,烏軍顯得捉襟見肘,幾乎是在用血肉之軀填補戰線的窟窿。
外部的壓力巨大,內部的危機則如同釜底抽薪,按照憲法,澤連斯基的總統任期其實在2024年5月就已經到期了,但他以戰時狀態為由,通過一道戒嚴令,強行延長了自己的任期,自封“戰時大總統”。
這一舉動,在烏克蘭國內埋下了一顆巨大的政治炸彈,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已經雪崩式地跌到了49%,遠遠落后于被他親手解職的前軍隊總司令扎盧日內,烏克蘭人可以忍受戰爭,但他們越來越難以忍受一個任期已過、卻依然手握大權的總統。
更致命的流言也在悄悄散播,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爆出猛料,稱特朗普政府正在秘密策劃一場針對澤連斯基的“政變”,甚至已經為他準備好了流亡的后路,而接替他的人,正是那位民望高企的扎盧日內。
這則爆料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像一劑毒藥,徹底侵蝕了澤連斯基僅存的權威,他現在內外交困,對外,打不贏俄國人,對內,民心盡失,地位岌岌可危,他急需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而談判,或許是他能保住政治生命,甚至保住性命的最后一搏。
這場即將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和談,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貌合神離的表演,雙方的核心訴求南轅北轍,根本沒有交集。
俄羅斯想要什么?很簡單,它要烏東四地的土地,并且要讓全世界承認這是它的新領土,它要的是結果,是法律上的勝利。
澤連斯基想要什么?他想保住剩下的領土,想從西方那里拿到一份“安全保證”的文件,更重要的是,他想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找到一個體面的臺階下,他要的是過程,是一個能向國內交代的說法,這怎么可能談得攏?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牌桌上的大玩家——美國,似乎也意興闌珊了,華盛頓早就和基輔簽下了一系列礦產協議,拿到了烏克蘭鋰礦等資源的優先開采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收割烏克蘭”的目的已經部分達成,這場戰爭的后續走向,對它而言已經不那么重要了,所以,這場和談,大概率會淪為一場各說各話的獨角戲。
澤連斯基借此向國內民眾展示自己“熱愛和平”的姿態,俄羅斯則樂得在談判的煙幕彈下,繼續完成對頓巴斯地區的軍事合圍,大幕在伊斯坦布爾拉開,但真正的結局,早已寫在了波克羅夫斯克的炮火與塵埃里。
這場談判或許不會帶來和平,但它很可能標志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一個大家不再假裝討論“如何獲勝”,而是心照不宣地開始盤算“如何止損”的階段。
現在,澤連斯基把“北約”二字踢出協議,這也意味著,他向普京做出了一個保證,烏克蘭不加入北約,這是俄羅斯提出的核心條件之一,也是雙方和談的根本,澤連斯基如今所想的,估計就是盡快跟美國達成礦產協議,然后借助特朗普,跟普京開啟談判。
對烏克蘭來說,時間其實越快越好,最好趕在俄軍行動之前達成協議,畢竟,現在烏軍手里還有些籌碼,一旦拖久了,攻俄的烏軍被趕了出去,再加上16萬新軍把守俄羅斯國門,基輔想要故技重施的難度無疑會更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