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完成其為期數月的“克萊蒙梭2025”印太戰略任務后正式返回本土。
就在同日,法國軍方在巴黎召開一場圍繞“印太戰略”的軍事研討會,一位法國海軍上將面對媒體侃侃而談,一番關于“海上對峙”、“強大震懾”以及“隨時準備開火”的表態,在西方記者圈子中掀起不小波瀾。
然而,話音未落,現場便有人提出一個刺耳的問題:既然這么強,為什么不敢穿過臺海海峽?
此話一出,現場所有西方記者目瞪口呆,這是為何?
此人的言論并非空穴來風。根據法國《海軍新聞》披露,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南海活動期間,曾遭遇中國海軍 40 余艘艦艇的密集跟蹤,其中包括山東艦航母編隊。
法軍聲稱 “陣風” 戰斗機全程保持戰備狀態,但中方始終未采取過激行動。梅利耶在記者會上強調:“法國航母戰斗群的存在本身就是威懾,我們證明了歐洲海軍有能力在印太地區維護航行自由。”
不過,這番自夸很快被事實打臉。
然而這場被法國媒體吹噓為“克萊蒙梭2025”的“戰略威懾”,卻在中國南部戰區海軍的嚴密監控下,淪為一場自導自演的國際笑話。法軍指揮官更是在非公開場合大放厥詞:“解放軍不敢妄動”——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真相是什么?
早在航母出發前,法國太平洋司令就特意跟中國南部戰區司令通了視頻電話。名義上是“交換意見”,實際上誰都明白,這是在為接下來的“自由航行”提前鋪路,討一張“安全通行證”。
那位上將私下里跟同僚吐的苦水,可能更接近真實:航母剛進呂宋海峽,就被中國的054A護衛艦貼身“護航”,周邊圍上來三四十艘中國艦船,感覺“如芒在背”。
當與中國“山東艦”航母迎面相遇時,艦橋里的空氣“幾乎凝固”。法國軍官嘴上說著是自己的“威懾力”起了作用,但身體的誠實反應,已經出賣了內心的緊張。
“戴高樂號”作為法國意志的象征,為什么不像美國、英國、加拿大的軍艦那樣,大大方方地穿越臺灣海峽,秀一把“航行自由”?法國軍方的解釋相當笨拙:我們的一艘護衛艦和補給船,正好要去琉球附近執行任務,所以航母就沒過去。再說,穿越那里“既沒意義,也沒效果”。
這個理由,連自己人聽了都覺得臉上發燒。
臺灣海峽早已是西方世界心照不宣的“政治秀場”。從美國驅逐艦到英國航母,誰來印太,不在那兒走一遭,好像都少了點儀式感。法國自己也不是沒干過,2021年“遠征號”就曾悄悄穿過。這次主角換成了堂堂航母打擊群,反而臨陣退縮,豈是“油船沒空”四個字能搪塞的?
深層原因只有一個字:怕。法國軍方比誰都清楚,今天的臺灣海峽,是中美角力場上電弧閃爍的“高壓線”。一艘遠離本土、后勤脆弱的歐洲航母,硬要闖進去“碰瓷”,無異于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略豪賭。
看看“戴高樂號”的任務規劃圖就一目了然。演習區域全部精心設置在印尼以南、澳大利亞西北和關島附近,與南海的“九段線”遠遠隔開,像是在跳一場小心翼翼的“擦邊舞”。這種“既想刷存在,又怕踩紅線”的擰巴心態,就是法國航母最終選擇繞行的全部答案。
法國上將口中的“龐大力量”,在南海這盤大棋上,其實更像一枚孤零零的棋子。“戴高樂號”是除了美國之外,全球唯一的核動力航母,聽起來名頭響亮。但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瘸腿巨人”。
它的滿載排水量才4萬多噸,甚至比不過中國正在規劃的076型兩棲攻擊艦。25節的最大航速,在各國航母里幾乎墊底,動力系統還時不時鬧點脾氣。艦上那24架“陣風”戰斗機,雖被譽為“四代半最強”,但所謂“不敗金身”,早就被巴基斯坦空軍的中國產殲-10CE打破了。
再看它“對峙”的另一方。“山東艦”已經完成了近萬架次艦載機起降,能在9天內出動750架次,這個效率遠非“戴高樂號”所能想象。央視鏡頭下,是地勤人員在40度甲板上連續工作16個小時的汗水,是戰斗機起飛10分鐘后,跑道就能完成修補的驚人協作。
中國的殲-15“飛鯊”重型艦載機,能在10分鐘內奔襲500公里外的目標,真正做到“發現即摧毀”。更讓法國人絕望的是,當“遼寧艦”與“山東艦”組成雙航母編隊時,所展示出的區域拒止能力,足以讓任何對手望而卻步。
更何況,中國的殲-35隱身艦載機即將服役,“陣風”面對的,將是難以逾越的技術代差。
法國航空-荷蘭皇家航空集團,中國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場,貢獻了整個亞太地區一半的銷售額。當法國航母上的飛行員緊張地俯瞰南海時,法航的波音777客機,正滿載著商旅乘客,每日往返于巴黎與北京、上海之間。
這種深度捆綁的經濟關系,讓法國任何軍事上的挑釁,都只能停留在口頭和象征層面。即便拉上美國、日本搞聯合軍演,法國也總要小心翼翼地把調子往“維護航行自由”上拉,而不是選邊站隊。
正如那位法國太平洋司令所言:“法國必須與中國保持對話。”這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必
這些年,法國很努力地想在印太地區找回一點昔日榮光。無論是拉攏印度、澳大利亞,還是在新喀里多尼亞宣示主權,法國都急于擺脫“歐洲一隅”的標簽,想讓世界重新看到一個全球性的法國。
只可惜,時代變了。今天的印太,早已不是那個任由西方列強馳騁的殖民地海洋,而是中美兩個巨人的主舞臺。歐洲國家即便開來了航母,其力量投射的持久性和烈度,也根本無法與本土強國相提并論。
“戴高樂號”這一趟環球旅行,更像是一次窘迫的現實之旅。在紅海,要躲著胡塞武裝的導彈。在南海,被幾十艘中國軍艦“圍觀”。在東海,默默放棄了穿越臺海的計劃。當中國以每年“下水一支法國海軍”的速度擴張艦隊時,這艘跨越萬里前來“示威”的航母,在衛星圖上,渺小得不過是一葉孤舟。
將軍在巴黎會議廳里講述著“以實力求和平”的宏大敘事,但真正的實力,或許從不需要通過撕破臉皮來證明。南海的風,不動聲色地記錄下兩種海軍哲學的交匯:一個,是執著于往日榮光的遠道而來者。另一個,是扎根于自家海域的堅定守衛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