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書里寫過:“本性這個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山間的泉水,就算用石頭壓住,也會從縫里冒出來。” 老祖宗也常說“酒后吐真言”,意思是平日里再會裝的人,喝多了那點真性情也藏不住。
識人這回事,有時候真不用掏心掏肺處上十年八年,酒桌上的幾個細節,往往比千言萬語都實在。
看人不必急著交心,留心他酒后的這三個表現,人品好壞,基本就能摸得八九不離十了。
一、酒后是否守得住分寸,“酒風見作風,牌品看人品”,沒分寸的人靠不住
《增廣賢文》里說“飲酒不醉最為高,好色不亂乃英豪”,這“不醉”說的不光是酒量,更是清醒時的分寸感。
有的人喝到興頭上,管不住自己的嘴,東家長西家短地嚼舌根,甚至拿別人的隱私當笑料。
你跟他說過的知心話,轉頭就成了他酒桌上的談資;朋友的一點小糗事,被他添油加醋說得人盡皆知。
還有的人,喝多了就手舞足蹈,對服務員呼來喝去,對長輩也沒大沒小,仿佛全世界都得圍著他轉。
《菜根譚》里講“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連酒桌上的分寸都守不住,平日里再和善,多半也是裝出來的。
酒桌上,見過不少這樣的人。
平時看著斯斯文文,一杯酒下肚,就開始指點江山,誰的壞話都敢說,誰的面子都敢駁。
等酒醒了問他,他還一臉無辜:“喝多了,啥都不記得了。”
可別忘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借著酒勁說的話、做的事,往往是心底藏了很久的念頭。
一個人要是酒后連最基本的尊重都給不了,那平時的客氣,不過是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二、酒后是否認賬,“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耍賴的人不值得深交
老話說“輕諾必寡信”,酒桌上的承諾最是考驗人。
有的人喝到興頭上,拍著胸脯打包票:“這事包在我身上!”“錢不夠跟我說,我給你湊!”
可等第二天酒醒了,你去找他,他要么裝傻充愣,要么找各種理由推脫,仿佛昨晚的話是別人說的。
《論語》里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連酒后說過的話都不認,平日里的“靠譜”又能信幾分?
鄰居王大哥就遇見過這么個人。
去年他兒子結婚,酒桌上一個朋友借著酒勁說:“大哥,我認識婚慶公司的人,場地布置我幫你打折,保準省錢又好看。”
王大哥信了,特意等他回話,結果人家第二天就變了卦,說自己喝多了不算數,還埋怨王大哥當真了。
這事讓王大哥憋了一肚子氣,后來再也沒跟那人來往過。
要知道,酒是催化劑,不是遮羞布。
真心想幫你的人,清醒時會答應,酒后更不會反悔;而那些借著酒勁說大話的人,骨子里早就沒了“信”字。
三、酒后如何待身邊人,“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對親近的人刻薄的人,人品好不到哪去
有句老話說“在外對人寬,在家對人嚴,不算真和善”,這話在酒桌上也一樣靈驗。
有的人在酒桌上對陌生人客客氣氣,轉頭對身邊的伴侶、朋友卻惡語相向。
要么嫌服務員上菜慢,對著人家大呼小叫;要么怪身邊人勸他少喝,張口就罵“你懂個屁”。
《孟子》里說“仁者愛人”,一個人要是連最親近的人都容不下,對別人的好,多半是裝出來的客套。
前陣子參加一個同事的聚會,席間有個男生喝多了,因為女朋友多勸了他一句“少喝點”,當場就翻了臉,把杯子往桌上一摔:“用你管?滾一邊去!”
周圍的人都看傻了,他女朋友紅著眼圈跑了出去,他卻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喝酒。
后來聽同事說,這人平時看著挺紳士,可只要喝多了,就對女朋友非打即罵,人品早就被身邊人看透了。
要知道,一個人的修養,從來不是裝給外人看的,而是藏在對身邊人的態度里。
酒后對親近的人都能下得去狠手,清醒時的溫和,不過是戴著面具的偽裝。
說到底,酒就像一面鏡子,平時藏著掖著的心思,喝多了總會露出些蛛絲馬跡。
看一個人酒后是否守分寸,便知他有沒有底線;看他是否認賬,便知他講不講信用;看他如何待身邊人,便知他有沒有真心。
老祖宗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其實有時候不用等太久,一場酒局,幾個細節,就夠了。
畢竟,人品這東西,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尤其是在酒勁上頭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