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計劃會談
當地時間7月21日,伊朗外交部發言人伊斯梅爾·巴加埃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伊朗將與中國和俄羅斯就伊朗核計劃問題舉行三方會談。
巴加埃表示,在過去一年中,伊朗與中國和俄羅斯就“快速恢復制裁”機制,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以跟進核協議的執行情況。同時巴加埃批評歐洲國家將該機制用作威脅伊朗的工具。
這絕對是伊朗在絕境中的破局之舉,而且還是一記妙招。
從歷史維度看,伊朗的外交轉向早有伏筆。2025年3月,中俄伊在北京舉行三邊會晤,三方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單邊制裁,強調政治解決的必要性。這種戰略互信在7月21日的三方會談中進一步深化:俄羅斯承諾向伊朗提供S-500防空系統和新型雷達,幫助其修復被以色列摧毀的防空體系;中國則重申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并承諾擴大石油進口以緩解其經濟壓力。
這種"軍事+經濟"的雙重支持,讓伊朗在面對美國威脅時多了幾分底氣。
美國死了的心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也是在7月21日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如果有必要,美國還會再次摧毀伊朗核設施。
他還說,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在談及伊朗核設施時,曾表示破壞非常嚴重,并稱核設施被摧毀了。
特朗普用最直白的語言向德黑蘭發出了本世紀最危險的威脅,而這也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玩火。
早在2025年6月24日,美軍B-2轟炸機就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等核設施發動了精確打擊,導致伊朗被迫暫停鈾濃縮作業。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顯示,伊朗核計劃被拖延了至少三個月,部分離心機報廢,地下設施嚴重受損。但正如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所言:"我們不會放棄鈾濃縮計劃。"這種強硬表態,既是民族尊嚴的宣示,也是對美國極限施壓的回擊。
但特朗普顯然不打算給伊朗喘息之機。他在推文中刻意強調"再次摧毀",傳遞出兩個危險信號:一是美國情報部門掌握了伊朗核設施的最新動態,二是軍事選項已進入實質性準備階段。根據五角大樓的部署,美軍在波斯灣地區集結了兩個航母戰斗群、12架B-52戰略轟炸機和數百枚"戰斧"巡航導彈,這種兵力投送規模遠超2020年蘇萊曼尼事件。
當然了,這個“再次摧毀”也暴露了美國當時根本沒有摧毀伊朗核設施,只是發動了襲擊,夸大了“戰果”而已。
這事不簡單
特朗普的戰爭威脅和伊朗的外交破局,正在攪動整個中東棋局。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歐洲。英法德三國原計劃在7月25日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但伊朗威脅要撤銷對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承諾,這讓歐洲能源安全面臨直接威脅。更諷刺的是,美國的軍事行動反而加速了伊朗與中俄的戰略捆綁,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操作,再次暴露了單邊主義的局限性。
對以色列而言,局勢同樣暗流涌動。盡管以軍在6月的空襲中重創伊朗核設施,但伊朗通過黎巴嫩真主黨和也門胡塞武裝建立的"抵抗軸心"仍在運轉。一旦美伊爆發全面沖突,以色列很可能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這也是內塔尼亞胡裝病的原因之一。
在這場大國博弈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中俄的角色。俄羅斯通過軍售和聯合軍演,鞏固了其在中東的戰略支點;中國則以"一帶一路"為紐帶,在能源和基建領域擴大影響力。這種"非對稱合作"模式,既避免了與美國正面沖突,又為伊朗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支持。
當然了,中俄的支持并非無條件。俄羅斯深陷烏克蘭危機,其對伊朗的援助更多是象征性的;中國則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更傾向于通過多邊機制化解危機。這種微妙的平衡,決定了伊朗的"中俄牌"既是護身符,也是緊箍咒。
說在最后
回望歷史,美伊博弈始終跳不出"沖突-緩和-再沖突"的怪圈。從1979年人質危機到2020年蘇萊曼尼遇刺,每一次危機都在考驗雙方的戰略耐心。而2025年的這場博弈,其復雜性遠超以往,美國的"軍事威懾+經濟制裁"組合拳,遇到了伊朗的"核技術突破+大國平衡"反制策略。
歷史事件告訴我們,戰爭、沖突會給人們帶來更多苦難,伊朗外長也曾警告:"戰爭不是游戲,它會讓整個中東變成廢墟。"
希望中俄伊即將舉行的三方會談能夠真的讓中東“快速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