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內幕”報道,美國洛馬公司年產“愛國者-3”增強型攔截導彈年產量只有550-600枚,2026年達到650枚—如此杯水車薪,完全不符合美國軍方13776枚的預計需求!更加無法滿足烏克蘭的無限需求……這也是美國“愛國者”導彈生產線數量過少、技術人員流失嚴重造成的!美國陸軍手中也只有14套可用,它的疲態可見一斑……哭的最慘的烏克蘭已經成功斷炊:7月8日,英國《衛報》報道,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的導彈庫存僅剩約25%,低于五角大樓軍事計劃所需的最低水平。部分庫存消耗于中東沖突(如攔截伊朗導彈),而援烏行動進一步加劇短缺。消息人士指出,彈藥短缺是美國暫停對烏軍援的直接原因。所以,烏克蘭首都、西部地區被俄軍炸彈一片稀爛,所謂的“無人機墻”也被戳成爛草席!
PAC-3 CRI(碰撞殺傷攔截彈):雷神公司(現RTX)近年產能約500枚/年。2023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加速擴產計劃,目標在2025年前提升至650-700枚/年。
PAC-3 MSE(增強型攔截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主要生產商,當前產能約 550枚/年,計劃2026年增至800枚/年。
老舊型號(如PAC-2)基本停產,
“愛國者”系統包含雷達、指揮車、發射架等核心組件,整系統年產量極低(通常 <10套/年),因為美軍自用需求飽和(現有約50套)、國際客戶采購以升級現有系統為主,而非全新訂單、產能重點轉向導彈(消耗品)而非固定發射平臺;
美國“愛國者”導彈屢屢出現產能不足主要是受到供應鏈與生產瓶頸影響:它的關鍵部件短缺,如火箭發動機、制導芯片、特種材料依賴單一供應商;測試驗證周期長,導彈需通過嚴格實彈測試(耗時數月),制約量產速度;高端制造業技術工人不足,擴產需時間培訓;
而且,“愛國者-3”導彈成本成本高昂: PAC-3 MSE約400萬美元,PAC-3 CRI約 300萬美元;美國軍工企業擴產投資滯后,例如,2022年前未預料需求爆發,生產線升級直至2023年才加速;
此外,美軍需維持最低庫存應對全球威脅,援助烏克蘭已消耗部分庫存,補充需時間—它的年產1200枚各型愛國者導彈產能根本不夠用;
中國“紅旗-9”系防空導彈的年產量及其與美國的產能對比,取得了碾壓式的優勢!
紅旗-9系導彈產能: 綜合開源情報及產業鏈分析,紅旗-9B/C等主力型號年產量約為 800-1,200枚(含外貿型號)。
系統套數:整系統(含雷達、指揮車、發射架)年產量約15-25套,顯著高于愛國者(<10套/年)。
中國官方從未公布精確數據,以上為國際防務機構(如IISS、Janes)的主流推測。
紅旗-9系列:導彈年產量800-1,200枚(含B/C型);整系統年產量15-25套;3-5年內翻倍(2020-2025);單系統成本約1.5億美元(外貿價)
美國“愛國者”系列:導彈年產量1000-1,200枚(含B/C型);整系統年產量<10套;目標2026年增30-50% ;單系統約3億美元(含配套)
中國工業體系實現遠程防空導彈產能超越美國愛國者導彈的因素很多,關鍵在于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軍民融合與工業規模鏈,它們可以靈活、高效運用在各個軍事項目上,而且項目主導權在我軍控制范圍之內,而不是被控制在軍工聯合體手中:紅旗-9系導彈電子系統依賴華為、中電科等民用5G/雷達技術,生產線自動化程度高(如西安航天動力廠機器人裝配線);中國占全球工業產能35%,可快速調用資源(如戰時轉產導彈燃料化工品);此外,不合規的企業會立即被查,退出研產體系,有效提高紅旗-9系以及其他軍事項目的質量和產能;
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沒有全球霸主的意淫計劃,只是需要保衛國土安全,所以,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列裝需求(覆蓋臺海/南海)+ 外貿訂單(巴基斯坦、塞爾維亞、中東等)可形成穩定量產基礎;同時,我軍強制維持6個月戰備庫存,倒逼產能冗余設計;
中國模式:紅旗-9B約200萬美元/枚 ;單枚導彈工時低40%(自動化);測試采用數字化仿真+實彈并行(<1月);
美國模式;PAC-3 MSE約400萬美元/枚;依賴熟練技工,擴產慢;實彈主導測試(3-6月)
可見,中國紅旗-9系防空導彈產能超越的深層邏輯在于體系化優勢和戰略思想區別;中國將防空反導列為“全域作戰”核心,資源傾斜度高(如“十三五”專項投入超千億);美國更側重??哲姾吞召Y產,愛國者僅為戰區防空一環;
中國面臨美日韓導彈包圍圈,需維持區域飽和防空能力;美國本土無直接導彈威脅;中國對外銷售無國會審查限制,可快速交付(如塞爾維亞3年內獲3套紅旗-9);美國受ITAR條例制約;
不過,中國必須突破多個產能瓶頸:高端芯片(14nm以下)戰時供應鏈風險;熟練工程師短缺(需10年經驗培養周期)。
面對中國的優勢,美國肯定會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在日澳印建立愛國者部件備份鏈(2024年啟動);加速部署“愛國者-4”(2026年)和激光攔截系統;通過AUKUS等機制聯合增產。
紅旗-9系列在導彈年產量和整系統交付能力**上已超越愛國者,核心驅動力是全產業鏈控制+軍民融合+成本效率。但美國正通過技術升級和盟友協作反制,未來競爭焦點將轉向智能化攔截(AI制導)和抗飽和打擊能力。中國產能優勢在常規沖突中更具威懾力,而美國則保有體系化作戰經驗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