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多地聯動沉浸體驗,非遺技藝勾勒文化圖景與時代精神。
文|Yuki
當一項項傳統技藝,在瑯琊古城的城墻下、檳榔谷的雨林舞臺上、百年戲樓的回響中次第展開,《非遺里的中國》正在通過一場覆蓋多地的文化探索,繪制出一幅縱橫千年的文化長卷。從山海之間到三江之源,從齊魯腹地到海上絲路的起點,《非遺里的中國》以人文之眼丈量非遺坐標,用時代之筆描摹文化精神,交出了一份融古貫今、情韻悠長的時代答卷。
多地聯動,
展開非遺圖景的廣闊坐標
在每一地的拍攝中,《非遺里的中國》都不僅是文化展演的平臺,更是一場文化地理的考察之旅。山東篇以瑯琊古城為軸心,搭建“全景式非遺街區”,融合海陽大秧歌、濰坊風箏、柳子戲、雜技等非遺技藝,構筑了一處傳統文化與文旅交融的沉浸空間;黑龍江篇聚焦黑土文化的生活圖景,通過赫哲族魚皮制作、樺樹皮工藝等非遺技藝,呈現北方民族與自然環境深度共生的文化記憶。
節目深入挖掘非遺技藝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讓“看見非遺”成為一次看見地方、看見傳統、看見人的過程。位于江南水鄉湖州的中國茶特別節目,以六大茶類為線索,搭建起匯集制茶技藝、茶藝表演與茶生活美學的非遺茶空間,通過實景打造與互動體驗,讓非遺從技藝走向日常、從觀看走向參與,展現出茶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的多重意蘊。與之呼應的,還有福建篇中對南音、德化白瓷、木偶戲等非遺項目的立體呈現,從技藝傳承到海絲精神,展現了福建開放包容、融合共生的文化品格。
在地理坐標不斷擴展的同時,《非遺里的中國》也精準觸及了地域文化的獨特肌理。無論是海南篇中黎錦在熱帶山林中汲取自然靈感、以千年技藝織就生活圖景,還是青海篇的青繡與藏毯在高原之上繡出生活的溫度與民族的審美……每一處地理標記背后,都是一種文化生態的完整再現,也是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注腳。節目以“非遺+地理+生活”為線索,使鏡頭成為丈量文化坐標的標尺,不僅重新激活了人們與土地、記憶、技藝之間的情感連接,為構建新時代的文化共同體注入溫潤而有力的敘述支撐。
守正創新,
激活非遺在場的多元路徑
非遺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資源。《非遺里的中國》在每一地的拍攝中,都格外注重非遺與當代生活的鏈接。節目中不再滿足于對技藝本身的展示,而是持續深化“活化傳承”的理念,通過創意表達、場景融合與產業聯動,激發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的多重路徑,探索“非遺在場”的更多可能性。
在山東篇中,孔府菜以禮入饌、講究次第,花餑餑承載吉祥,炒雞熱氣騰騰,非遺既能入口,也能入心,在人間煙火中沉淀為可親可感的文化日常。中國茶特別節目將非遺技藝巧妙融入茶香、煙火與街景之中,讓傳統文化從展館走入日常,在品茗與觀藝之間鋪展出一幅流動的生活畫卷與文化圖景。
福建與海南兩地則展現了非遺與新生代創作者的雙向奔赴。無論是福建青年音樂團隊用民謠節奏喚醒千年南音的流行共鳴,還是海南青年設計師將黎錦紋樣織入國際時裝秀場,讓千年織藝成為時尚語匯,抑或是青海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將藏族織毯技藝與現代工藝融合,賦予藏毯藝術表現與互動功能,讓“軟黃金”走向國際舞臺。非遺技藝都不再只屬于“傳承人”,而是通過代際對話進入設計、科技與消費市場,在碰撞中煥發活力,回應非遺在生活美學與技術革新中的雙重價值。
非遺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關鍵在于它始終能在社會的演進與時代的變遷中找到契合現實的落點。《非遺里的中國》將鏡頭對準非遺在當代語境中的轉化與重生,展現了傳統文化在今天如何煥發活力、融入生活、走向未來。節目不僅讓觀眾看見了技藝的延續,也提供了非遺融入城市、產業、消費和情感的多樣路徑,成為非遺傳播新的“生活劇場”。這種從土地生長、與當下共鳴的表達方式,正在推動非遺走向更具生命力、更具親和力的文化空間。
以人文為根,
描摹非遺里的精神脈絡
在形式與內容不斷煥新的同時,《非遺里的中國》始終將鏡頭對準“人”——傳承者的手、他們的眼神與語言,構成了非遺背后最真實的精神內核。從山東柳子戲的“七十二咳咳”到福建木偶戲的千面變換,從湖州湖筆“千萬毛中揀一毫”的精工細作,到青海土族盤繡用七彩繡線盤出“彩虹的故鄉”,《非遺里的中國》通過近距離的記錄和真誠的訪談,建立起一條條觸動人心的情感通道。
黑龍江篇中,赫哲族魚皮衣的縫制不僅是物的傳承,更是民族身份的認同;吉林篇中,二人轉演員口中唱的不只是臺詞或曲目,而是對土地與時代的深情注腳;而在天津篇中,楊柳青木版年畫、相聲等技藝則體現了“百工合流”的市井文化,體現了非遺之于城市精神的濃縮表達。節目讓觀眾看到:非遺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承載的不是技,而是情,是人與生活之間代代相傳的文化血脈。
這種人文關懷也體現在節目的敘事方式中。《非遺里的中國》并未將非遺簡單地呈現為符號或舞臺秀,而是通過實地體驗、深度講述、創意演繹等方式,打通了從技藝到精神、從個體到集體的敘事路徑。如在安徽篇中,節目不僅展示黃梅戲、蕪湖貼畫、宣紙制作等技藝的精妙,更聚焦技藝背后的教育傳承、生態保護與文化情懷,以文化人、以技映心,真正做到了“非遺節目的人文表達”。
文化傳承,不只是回望,更是奔赴。它既關乎手藝的保存與更新,更是在歷史長河中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場時代對話。《非遺里的中國》通過一次次沉浸式的走訪與講述,把非遺從歷史的深處帶入當下的生活,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意。節目鏡頭穿行于山海之間、人群之中,既觸碰了地方的氣質與記憶,還映照出了國家敘事中的更加豐富的人文維度與精神溫度。從手藝的傳承到生活的煥新,從民間的技法到時代的表達,《非遺里的中國》以真誠的表達和鮮活的圖景,描繪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的脈搏中不斷生長。它不僅傳遞了傳統技藝的延續,更點亮了非遺在新時代奔赴的光輝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