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擔任中國國民黨擔任“立法委員”的蔡正元放出了一句驚人言論:中國大陸之所以遲遲未對臺灣動武?就是因為有把柄在美國手中。
而他所說的“把柄”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在蔡正元看來,如果大陸貿然武統臺灣,美國可能借機凍結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造成嚴重經濟震蕩。
但仔細想想,這番話完全就是站不住腳的。
蔡正元所說的“外匯把柄”理論,源于一個經濟常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之一,金額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表面上看,這確實給了美國一定“金融制裁”的空間。
美國曾在俄烏戰爭爆發后凍結了俄羅斯在西方的外匯資產和主權基金,也切斷了部分銀行的SWIFT通道,造成盧布暴跌,俄羅斯經濟短期內承壓,這一前車之鑒,讓不少人擔憂類似的情形可能也發生在中國身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與俄羅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中國的經濟體量、貿易規模、金融網絡和美元資產結構更為龐大和復雜。
凍結中國外匯儲備,不但對中國構成打擊,也可能反噬美國本身的金融信譽,動搖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對全球金融市場來說,這種級別的金融戰是雙刃劍。
更何況,中國并非將全部外匯資產存放在美國境內,中國的外匯儲備分布廣泛,包括美債、歐債、黃金、海外投資項目等,某些金融工具并不易凍結,或者需要復雜法律程序,也就是說,中國并非“完全被掐住命脈”。
而且將解放臺灣簡化為“打一場閃電戰”也顯然不現實,戰爭從來都不是一場單純的軍事操作,而是國家整體力量的集中體現,哪怕軍事上有壓倒性優勢,戰爭也可能因一系列非軍事因素而陷入泥潭。
臺島的地理環境復雜,適合登陸的海灘極少,且早已被嚴密防守,臺西防線有層層雷區和反登陸工事,臺東雖地廣人稀,卻多懸崖峭壁,難以展開機械化部隊,臺北、新北一帶雖為要地,但人口密集,戰斗一旦爆發,傷亡和城市破壞難以估量。
此外,一旦臺海爆發軍事沖突,美國是否直接介入、何時介入、以什么方式介入,都是變數,若美日兩國迅速出動艦隊進行海空封鎖,中國將面臨第二島鏈封鎖壓力,后方能源與物資運輸線也可能遭遇威脅。
軍事上“打得贏”不等于戰略上“贏得了”,如果戰爭演變為一場持久戰,或引發更大規模的地緣沖突,最終的勝負不再僅僅由戰場決定,而是由國家整體承壓能力決定。
回看美國近年的戰略布局,不難看出“臺灣牌”在其中的重要性。
華盛頓深知,若中國武統臺灣,將打破東亞現有安全格局,屆時,美國不僅可以迅速強化其在第一島鏈的軍力部署,還能進一步整合日韓、澳大利亞等盟友,在“圍堵中國”的名義下推進亞太版北約雛形。
更重要的是,戰爭本身將轉移全球對美國國內問題的注意力,也能在國際上強化“價值同盟”對抗“威權國家”的敘事邏輯,就像當年海灣戰爭之后,美國通過“國際正義”重新整合了戰后秩序。
從這個角度看,武統臺灣不一定是“打破局勢”的行動,也可能是“掉進陷阱”的開端。
所以近些年我們對臺灣的策略更傾向于“持久戰式”戰略,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實現政治目標,而非一戰定乾坤。
一旦動武,代價不只是經濟,更是戰略空間的驟然收縮,而在沒有充分“戰略緩沖”的情況下貿然出擊,只會給對手提供干預的理由。
與此同時,臺軍內部也面臨裝備老化、人力緊缺、戰略目標模糊等問題,盡管美國源源不斷提供軍事援助,但臺灣真正有能力“守住”的時間窗口并不確定。
正因如此,軍事上的“遲遲不動”不等于戰略上的“毫無作為”,更不能簡單解讀為“被美元捆住手腳”,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