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深秋的膠東山區,夜色沉甸甸地壓在村莊的土坯房上。由于敵人頻繁掃蕩,器械組的廠址已幾經搬遷,最終落腳在河南鐘家村(今威海乳山市河南鐘家村)。王作君蹲在被油燈熏黑的墻角,指尖摩挲著一塊白銅殘片出神——這塊殘片是他們制作醫用鑷時,使用的一塊合金材料。
一年前,這位曾在大連鐵工廠掄過十二年大錘的漢子,剛被軍區從船工隊伍里調到這個特殊的工坊。那時器械組只有幾個人,他們的工具主要是鐵砧、虎鉗、銼刀等簡單器械,簡陋得如同一個鐵匠鋪一樣。雖然工具簡單,但是這里的每個人似乎都有著用不完的力氣。就是這樣的簡陋條件下,他們還是不斷研制、打造各種器械送到醫院和救護所。
王作君和戰友們的到來,讓器械組“戰斗力”大幅提升。隨著抗戰局勢的變化,戰斗越來越激烈,根據地軍民的傷亡越來越大,部隊對器械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了能夠取出傷員身上的子彈和彈片,急需一批金屬鑷子。接到膠東軍區衛生部的任務后,時任器械組組長蔡錦章臉上滿是急切,語氣沉重卻堅定地說:“前線的傷員正等著用咱們做的器械,咱們絕不能讓戰士們白白流血,不能讓醫生們沒有工具。”這句話深深烙印在了王作君的心頭。器械組此前做的竹鑷容易腐蝕,也很難用于提取彈片;鐵制鑷子又易生銹;純銅材質還帶有毒性,這些都無法滿足醫用需求,必須尋找其他合適的原料替代。
圖為軍工打制簡易醫療器械
1944年4月,蔡錦章前往軍區學習,王作君便擔負起器械組的領導工作。當時,生產合格的鑷子的壓力一直籠罩在心頭,讓王作君夜里輾轉難眠,他常常摸著自己滿是老繭的手發呆。恍惚間,他想起在大連鐵工廠工作時,師傅說過銀銅合金的特性,或許能解決鑷子的材料問題。
因為缺乏煉鋼設備,白銅是那時候制造醫療器械和軍工配件的關鍵材料。而其原料(銀、銅)本身就是重要戰略物資,敵人的封鎖切斷了這些物資的流通渠道,導致白銅的獲取非常困難。
于是他們采用各種方式來煉制合金材料,甚至直接采用銀銅材料鍛打的方式制作一根金屬長條。經過若干次的試驗,在某一天夜里,終于他們制作出來一根硬度和柔韌度均符合要求的金屬條。就是用這根金屬條,王作君他們試制出第一把簡易醫用鑷子,之后,他們用硝酸銀為鑷子鍍銀,使金屬表面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這在新華醫療的廠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邁出了獨立研制醫療器械的關鍵一步。
圖片為在觀水模范個人合影留念。后排左六為王作君。
在1989年出版的《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科學技術發展史資料》中,專門記載了《膠東軍區新華制藥廠研制醫療器械的情況》一文,文章提到:1944年4月,王作君到械組工作,蔡錦章與王作君試制了銀銅合金的鑷子。制鑷子的材料是銀圓和銅圓,用一個每次只能化4兩的坩鍋化,鑄成條狀后再鍛打。接著,他們2人經過反復試驗,制成了白銅(鎳、鋅、銅合金)鑷子,既節省了白銀,又使器械白亮。”
十年后,已是山東新華醫療器械廠廠長的王作君,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那塊磨得發亮的銅片殘角。窗外的淄博張店廠區里,嶄新的器械從流水線上魚貫而出,陽光透過玻璃窗落在上面,折射出的光與當年河南鐘家村的月光竟有幾分相似。他輕輕摩挲著白銅片,仿佛還能觸到那個夜晚油燈的溫度——那簇在烽火中不曾熄滅的微光,早已化作燎原之火,照亮了無數守護生命的黎明。
本欄目將以醫療器械發展史為坐標,尋訪戰地醫院舊址,整理軍工檔案文獻,聆聽老技工口述歷史。現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抗戰時期醫療物資生產檔案、建國初期醫療器械研制手稿、改革開放前沿醫療技術引進紀實等珍貴史料。無論是斑駁的器械模具、泛黃的工藝圖紙,還是親歷者的影像資料,都是拼合山東醫療事業發展圖景的重要碎片。
聯系電話:18265888198 13964376680
郵箱:lruyue@qq.com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孫銀峰 耿茹月 通訊員 張衍釗 李士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