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瀾昌
法國,那個曾經被譽為“自由、平等、博愛”象征的國家,如今正被一場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亂象吞噬。令人震驚的是,主角竟是那些尚未成年、被認為應該受到保護和關愛的孩子們。近來,法國多地針對16歲甚至13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宵禁,試圖用法律手段遏制他們夜間出沒的“猖狂”行為。但事實卻是,宵禁并未發揮應有的威懾作用,甚至暴露出法國社會治理的嚴重缺陷和失控的危機。
就在暑假伊始,利摩日爆發了堪稱“城市游擊戰”的騷亂,上百名蒙面持械青少年與警方展開對峙,動輒伏擊警方和行人,完全是一場有組織、有領導、有預謀的武裝暴亂。面對這樣的局面,當地政府只能無奈實施宵禁,但警力不足導致宵禁形同虛設,年輕人在街頭依舊逍遙法外,社會秩序嚴重受損。城市尼姆的情況更加糟糕,販毒集團公然控制街區,威脅居民安全,甚至在網絡上發出“5歲小孩也殺”的血腥恐嚇。當地政府不得不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實施從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6點的宵禁,力圖遏制青少年被黑幫利用的趨勢。
為何法國會演變成這樣?這不僅僅是單一的社會問題,而是種族矛盾、宗教沖突、移民融合失效、經濟衰退、教育失敗乃至家庭監管失位的多重危機疊加的結果。總統馬克龍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造成當前局面的“主力軍”是青少年,呼吁父母履行監護責任,而非將所有責任推給國家。然而,事實是,許多家庭在社會壓力和經濟困境中無法有效履行職責,學校教育對孩子們的約束和教化功能也日益弱化。
法國社會的這場亂象,暴露了所謂“自由”文化背后的軟肋,失控的年輕一代成了街頭暴力和非法活動的主力軍。巴黎、利摩日、尼姆這些城市的街頭,汽車被焚毀,商鋪被砸,警察遭到伏擊,公共安全形同虛設。巴黎圣日耳曼奪得歐冠冠軍的喜悅,很快被燒車、打砸的混亂場面所淹沒,這成了法國“文化”的另類注腳。
法國并非唯一面臨此類挑戰的西方國家。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等地也頻繁爆發社會騷亂,青少年犯罪率飆升,警察局被襲擊,商店被洗劫。這是一種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嚴重社會撕裂現象,也是經濟不平等與政府治理失效的惡果。特朗普時代和拜登時期的美國街頭同樣燃燒著暴力的火焰,無數車輛化為灰燼,社會秩序頻臨崩潰。
社會的破窗效應催生了更多犯罪,未成年人成為違法犯罪的“主力軍”,教育系統未能發揮應有的教化作用,家庭監管缺失讓孩子們失去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約束。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果不加以遏制,只會讓未來的街頭更加不平靜。
令人無奈的是,許多西方國家在自己國內陷入社會混亂時,卻依然高高在上,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指責別國“不民主”“不自由”。而事實上,社會和諧與長治久安絕非靠口號和輿論壓力能實現。只有有力的治理、合理的社會政策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阻止暴力蔓延和社會撕裂。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中國,享受著社會秩序和安定生活的福祉,這正是許多國家民眾羨慕的現實。法國未成年人的暴力“游擊戰”告訴我們,和平的來之不易,警鐘長鳴。社會治理的軟弱和失控,不僅摧毀了城市的安全屏障,也讓一個民族的未來蒙上陰影。
面對這樣的局面,法國必須痛定思痛,反思其多年來的政策失誤和社會管理缺陷。否則,街頭的火光和青少年的暴力,將成為法國未來長時間揮之不去的夢魘。希望法國能真正重視青少年的教育與監管,社會各界聯手還原秩序,讓“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不再淪為空談。這不僅是法國的挑戰,也是所有多元社會的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