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的巴林草原,烈日炙烤著大地,野外的牧草在高溫下略顯蔫態(tài)。但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的智慧牧草工廠與設施農業(yè)大棚里,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空中”生長的牧草在恒溫環(huán)境中綠意盎然,大棚內的果蔬飽滿多汁,科技賦能的農牧業(yè)正為這片土地澆灌出一條愈發(fā)寬廣的“幸福之路”。
巴林右旗地處北方生態(tài)脆弱帶,盛夏的干旱少雨、強風沙塵更是常態(tài),牧草產量和質量受氣候影響極大,成為當地畜牧產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既制約了養(yǎng)殖規(guī)模的擴大,也讓農牧民的增收空間受限。為打破這一局面,幸福之路蘇木于去年引入全旗首家智慧牧草工廠,用“空中種植”的科技模式為畜牧產業(yè)注入新活力。
走進智慧牧草工廠,立體種植架臺向空中層層延伸,一排排托盤中的牧草在智能系統(tǒng)的精準調控下茁壯成長。智能噴淋系統(tǒng)定時補水,光照設備模擬適宜的生長光線,消毒設備自動運轉保障環(huán)境潔凈,整個生產過程高效有序,不見傳統(tǒng)種植的泥土,卻處處彰顯著科技的力量。“智慧牧草工廠分三期建設,總投資2億元,一期占地25畝,年產鮮草5100噸、混合飼料7000噸,能為全蘇木乃至全旗提供穩(wěn)定的優(yōu)質飼草。”幸福之路蘇木負責人介紹。
生產車間負責人汪嘉琦揭開了“空中牧草”的神秘面紗:工廠采用全智能植物工廠模式,整合了智能育苗、環(huán)境調控、垂直栽培等系統(tǒng),將谷物轉化為新鮮牧草僅需7天,周期產量達12至15噸,全年不間斷生產。“這些‘空中牧草’營養(yǎng)豐富,能提高牛羊的消化和抗病能力,肉質好了,農牧民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
過去,每到盛夏,高溫少雨常導致牧草減產,農牧民不得不遠赴外地購草,成本高、損耗大。如今,“空中牧草”讓這一困境成為過去。“往年這時候,山上的草都被曬得蔫蔫的,買草得跑老遠,現在蘇木里的智慧工廠就有新鮮牧草,不僅方便,成本還低了不少。”幸福之路蘇木王艾勒嘎查牧民額尼楞貴開心地說。
“空中牧草”解決了飼草難題,幸福之路蘇木又在設施農業(yè)上大做文章。目前,蘇木已建成59座設施農業(yè)大棚,種植著櫻桃、香瓜、西瓜等果蔬,成為赤峰市的“菜籃子”“果盤子”基地,為嘎查村集體經濟添磚加瓦。
幸福之路蘇木負責人表示,蘇木正推進綠色農產品認證,計劃建立產品可追溯系統(tǒng),依托電商平臺培育新農人直播帶貨,形成“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每座大棚能提供3至5個崗位,去年蘇木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萬元。”
從“空中牧草”破解產業(yè)瓶頸,到設施農業(yè)拓寬增收渠道,幸福之路蘇木用科技繪就了生態(tài)與經濟雙贏的畫卷。如今,這條“幸福之路”在盛夏的陽光下愈發(fā)寬闊,承載著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巴林草原上不斷向前延伸。(李富 端木 新寶力格)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