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只大鵝是什么概念?可以供應600萬人口特大城市每人每年一只!而這是常住人口35萬余人的嫩江今年的大鵝預計出欄數。
△ 在嫩江市的一家養鵝場,膘肥體壯的大鵝或在岸邊踱步,或在水中嬉戲。李寅峰 攝
6.23億元是什么概念?若以人均年收入1.2萬元計算,相當于5萬余人年收入的總和。而這是嫩江近3年累計創造的大鵝產值。
近年來,嫩江市圍繞大鵝產業,從種鵝繁育、規模化養殖,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再到“北鵝”品牌打造、市場拓展,構建起一條完整產業鏈,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
大鵝帶動了經濟發展,也帶富了百姓生活。在嫩江,常常聽到當地干部群眾這樣自豪地介紹著:“除鵝肉、鵝肝等可以做成美食外,鵝絨還能做衣被、鵝翎做羽毛球、鵝血提煉血清,鵝的價值可大啦!”
優質大鵝不愁銷
這幾天,伊拉哈鎮的嫩江市寒鵝孵化基地負責人王洪剛心情格外好——眼前這一批鵝苗尚未出殼,就早已被預售一空。“鵝苗尚在孵化期,便以每只18元的價格被預訂完了。如今有人出價20元一只收購,已經沒有了!”王洪剛的語氣里既是自豪,也是滿足。
鵝的一生,始于一枚優質的種蛋。“我們只用本地的鵝蛋,重量低于二兩六的一律不用。”王洪剛認為,正是憑借對品質的嚴格把控,廠子孵化出來的鵝苗品質好,才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些小鵝基本都被附近的養殖戶就近搶了先。
打開出雛室,“產床”里嫩黃的小鵝嘰嘰喳喳地叫著,頂破的蛋殼還散在四周。王洪剛介紹,從鵝蛋置入孵化器到小鵝出殼,大約需要30天。其間,每隔1小時鵝蛋會自動翻動一次,直至小鵝順利破殼。
搞孵化產業,是王洪剛此前在養殖大鵝時看到的商機。隨著大鵝養殖產業在嫩江越來越火,養了5年鵝的王洪剛發現,本地少有大型孵化場,購買小鵝基本得去哈爾濱等地。但長途運輸對剛破殼的小鵝是一大難關,鵝苗品質也難以保障。
“干脆自己搞個孵化基地,不僅自己放心,還能就近鏈接當地數量較多的養殖戶。”去年,王洪剛投資600多萬元,建設2000平方米的廠房,開啟了孵化事業。
今年,王洪剛的孵化基地已孵出140萬只鵝苗,加上眼前正在出殼的這一批,預計能達到160萬只。
從伊拉哈鎮的孵化基地來到前進鎮聯合村養鵝場,看到草原濕地間搖頭擺尾嘎嘎叫的大胖鵝,立刻就感受到鵝產業鏈的兩個重要過程——孵化到養殖。
今年39歲的李曉峰正是大鵝養殖專業戶,他在嫩江市有3個養鵝場。聯合村的這一個由合伙人高恩雷負責管理。再過20多天,3萬只商品鵝將在這里集中出欄。
李曉峰是在2023年開始投身養鵝產業的。此前十幾年,他一直從事貨車運輸行業。他的“轉行”依托于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風向標——2022年,嫩江市依托自然優勢,確定大力發展大鵝產業的目標,全力打造大鵝全產業鏈和“北鵝”品牌。這一年,嫩江23戶養殖戶,純利潤達到3546萬元,人均超過百萬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讓李曉峰動了心。次年,他分兩批共養了兩萬多只鵝,銷售額達200多萬元。“當時第一批一只鵝平均賣到了70多元,第二批價格更高,賣到了90多元。”李曉峰回憶。今年,他的3個養殖場預計出欄量將達到10萬只。
據嫩江市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嫩江種鵝存欄從2024年的1.7萬只躍升至2025年的4.2萬只;商品鵝出欄量從2021年的14.21萬只飆升至2024年的271.2萬只,2025年預計達600萬只。
政策護航助發展
養殖場里,成群的大鵝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有的正在水池中梳理羽毛,有的在空地上悠閑“散步”。
“今年這一批鵝養得比較好,羽毛也比較干凈,我們這是真正的‘草原溜達鵝’。”高恩雷笑著說。
如果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嫩江大鵝產業落地的獨特優勢,那好的政策就是大鵝產業騰飛的重要根基。
曾經,養殖戶們都說“家產萬貫,帶毛的不算”,寓意著飼養畜禽所存在的不可控風險——市場價格波動、自然災害和疫病等。一旦受災,功虧一簣。
為了讓養殖戶放心養鵝,嫩江市積極推進各類補貼、保障政策,黑龍江省首單大鵝養殖保險就落戶嫩江。
“如果沒有保險,死一只鵝得靠三只鵝才能掙回來。”高恩雷指著身后的鵝群告訴記者,場內大小6萬只鵝已全部上了保險。
今年,一只鵝的保險費4.2元,養殖戶承擔0.84元,其余3.36元由政府承擔。一旦出現死亡,一只鵝根據大小最高將會得到70元賠付。
數據顯示,2024年嫩江市大鵝保險數量達到294.6萬只,理賠款達543萬元,僅保險補貼一項當地政府支出277.5萬元。
除大鵝保險補貼外,從種鵝養殖、孵化到商品鵝養殖再到屠宰加工等環節,當地都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每只產蛋量20枚的種鵝政府補助10元,商品鵝出欄量達到10萬只的每只省里補助5元,10萬只以下的嫩江市每只補助1元。”嫩江市畜牧獸醫總站副站長王海濤說。
王洪剛也是產業扶持政策的受益者。“新建的育雛廠房里,5臺機器、2000平方米為一個單元,政府補貼50萬元。”今年,他2000平方米的孵化廠房,就得到政府50萬元的現金補貼。
“自2022年開始,嫩江市連續四年出臺畜牧產業扶持政策,兌現本級財政補貼資金2319萬元,全方位扶持種鵝養殖、孵化以及商品鵝出欄、屠宰、深加工、糞污處理等各個環節,以精準政策引導鵝產業高質量發展。”嫩江市委副書記、政府市長孫建龍表示。
產業延伸創品牌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嫩江大鵝如何打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白色產業帶”,創出更加醒目的品牌?
在當地采訪期間,記者深刻地感受到,嫩江正全力推動政策的完善、品牌建設的升級。
一方面,“2﹢4﹢7”工程保障了產業規劃從延鏈強鏈入手,激發大鵝養殖“長尾效應”——
2個種源基地分別用于白鵝和朗德鵝種鵝培育;4個孵化場年孵化能力將達450萬只;7個加工項目涵蓋屠宰、羽絨加工、鵝翎加工、羽毛球制作、飼料加工、熟食預制菜以及鵝血清、氨基酸藥物研發等多個領域。
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自有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
2023年8月21日,黑龍江·嫩江“北鵝”品牌發布暨鵝產業發展交流會在嫩江市召開,“北鵝”成為嫩江區域公共品牌。
此外,孫建龍表示,嫩江市還已申報名特優新農產品和嫩江大鵝地理標識,并通過為大鵝賦上二維碼,讓消費者“碼”上了解到大鵝的生長環境、飼料使用、屠宰環節、加工環節全過程,持續擴大嫩江“北鵝”品牌影響力。
王洪剛對未來充滿信心:明年預計出苗量能達到300萬只,還要新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脫溫室;在李曉峰的養殖場,今年第二批剛出殼11天的鵝苗,正在茁壯成長……
截至記者發稿前,一個更好的消息傳來:8月,年屠宰1000萬只大鵝的屠宰廠即將投用。屆時,規模占據全國前列的鵝屠宰企業正式落戶嫩江。
一路高唱著致富歌的嫩江大鵝,再一次為嫩江人民譜寫出新的幸福樂章。
記者:楊智嘉 曾宇昕 袁世鼎 李寅峰
文字編輯:楊智嘉
新媒體編輯:李婧然(實習)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