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素人女孩“七七”因一段街頭被攝影師偶然拍到的視頻爆紅網絡,清純靈動的長相被網友盛贊“神似年輕時的張柏芝”,甚至一度被業內視為“潛力新星”。然而,就在眾人以為她會順勢踏入娛樂圈時,知名制片人于正卻公開潑了盆冷水——他坦言“曾考慮簽約七七”,但最終放棄,原因直指女孩母親“急功近利”的商業操作。
于正在直播中透露,七七走紅后,其母親迅速將女兒推入商演市場,暑期檔行程密集,單場2小時活動酬勞高達8000元。這種“趁熱打鐵”的變現模式,直接觸動了于正的行業底線:“再好的苗子也需要專業系統的訓練,極速變現不符合我的選人標準。”
網友扒出的時間線更印證了這一判斷:七七的社交賬號在7月11日至14日連續4天更新視頻后突然停更,其母的賬號也在15日后不再發布女兒相關內容。有粉絲留言詢問“怎么不發七七了”,竟獲七七母親點贊——這一細節被解讀為“商業合作遇冷后的沉默”。
于正的謹慎并非沒有道理。素人被流量裹挾后迅速“曇花一現”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些案例無不揭示一個殘酷現實:沒有專業積淀的“網紅式造星”,終將被反噬。
對此,網友態度兩極分化。一方痛批七七母親“短視”:“本來被于正看中是難得的機會,卻為眼前利益毀了孩子長遠發展”;另一方則冷靜反駁:“多賺點錢沒錯,何況簽給于正也未必是好事”。但共識在于:15歲的孩子,本該以學業為重,而非成為家長“撈快錢”的工具。
于正的拒簽,實則撕開了娛樂圈“速成偶像”的遮羞布。近年來,短視頻平臺催生了大批“一夜爆紅”的素人,但多數因缺乏專業訓練、團隊規劃,最終淪為資本流水線上的“快消品”。反觀成功案例——如劉浩存、張子楓等“學院派”藝人,無不是通過系統培養逐步站穩腳跟。
這場關于“七七該不該簽約”的爭議,本質是“流量時代”與“專業主義”的碰撞。當資本熱衷于“造神又毀神”,或許我們更該問一句:如果連15歲孩子的成長路徑都能被明碼標價,那么娛樂圈的底線究竟在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