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鐵律,司法獨立更是現代國家的金字招牌。
可當中國依法辦案時,美方卻炸了鍋,甚至拿貿易關稅當大棒威脅。
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變臉速度,比川劇還快,為什么同樣是司法程序,反應卻天壤之別?
作者-k
誰在撕破臉皮?
7月17日,上海浦東機場的邊檢通道。
富國銀行國際保理業務負責人茅晨月被攔下,這位常駐亞特蘭大的金融精英成了焦點。
外交部的回應簡潔有力:"涉及刑事案件需配合調查,依法保障合法權益。"消息傳到華盛頓,反應堪稱戲劇性。
24小時內,美方從"愿意談判"急轉為"立即放人"。
國務卿魯比奧在電視訪談中三次強調"不可接受",語氣比討論敵國還要強硬。特朗普更在社交媒體放話:若8月12日前不放人,對華關稅自動恢復至24%。
這種將司法個案與貿易政策掛鉤的操作,開創了危險先例。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美方高調抗議的同時,五角大樓卻命令微軟等承包商立即切斷與中國工程師的合作。
被清退者包括美籍華裔專家,理由僅是"血脈風險"。這種左手放寬技術限制、右手驅逐科技人才的精分操作,暴露了內在矛盾。
茅晨月的身份確實特殊。作為國際保理商聯合會副主席,她深度參與中國AI芯片企業跨境融資。
這類交易涉及供應鏈風險評估、技術路線圖驗證等敏感數據。
與2018年華為孟晚舟事件形成鏡像,只不過這次輪到美國公民在中國接受司法管轄。而中國確實是依法限制其出境,不像美國隨便找理由就扣押孟晚舟。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九條,司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可依法采取限制離境措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八條更授權邊檢機關對涉嫌違法外國人采取相應管制。
類似法律工具在歐美國家同樣存在。
美國《國土安全法》第235條就授權海關無限期扣留"威脅國家安全"的外國人,手段更加嚴厲。
美式雙標的真面目
美方的雙重標準已經昭然若揭。
一邊高喊"司法獨立",一邊用貿易大棒干預他國司法。
這種做法早已難以服眾,國際輿論對此不乏直言:美國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回望孟晚舟事件,美方以所謂"違反伊朗制裁"為由強行扣押。整個過程充滿政治色彩,從加拿大機場到法庭,都是政治表演。
按美國《經濟間諜法》量刑標準,類似案件可判15年監禁。而茅晨月案中,中國司法機關目前僅采取最低強制措施,已體現最大克制。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要求中國放人的同時,美方自己卻在加大制裁力度。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表態堪稱經典:"在中國就要遵守中國法律,案件調查期間當事人有配合義務。"
這與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始終堅持個案依法處理,不將法律與外交混為一談。
而美方卻習慣將司法工具政治化,把法律當作外交籌碼。從華為到TikTok,從孔子學院到中國留學生,美方的泛安全化手段屢見不鮮。
更讓人無語的是,美方一邊要求中國"網開一面",一邊卻在意大利扣押中國工程師徐澤偉。
理由同樣是莫須有的"技術安全"威脅。
這種"我可以,你不行"的霸道邏輯,正是雙重標準的典型表現。國際商業圈記憶猶新的是2013年葛蘭素史克案。
英國籍高管馬克銳因商業賄賂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全程保障律師會見權并召開案情通報會。
體現了程序正義的連續性,這正是法治國家應有的樣子。
誰掌握了殺手锏?
茅晨月案的特殊性在于其業務領域的敏感性。
作為國際保理業務負責人,她經手多筆中國AI芯片企業的跨境融資。這類交易涉及供應鏈風險評估、技術路線圖驗證等核心數據。
恰與當前中美科技博弈焦點重疊,時機實在微妙。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圍堵正轉向金融維度。
2025年4月,美財政部擬新規限制美資機構投資中國AI、量子計算、半導體企業。富國銀行作為全美第四大銀行,深度參與科技企業融資,其高管涉案難免引發聯想。
更戲劇性的是,特朗普一邊為茅晨月"據理力爭",另一邊卻在科技分野之際做出實打實的讓步。
英偉達專供中方市場的H20人工智能芯片悄然恢復出口。美國商務部此前的封鎖誓言似乎只剩下紙面色厲。
英偉達因對華禁售庫存積壓45億美元,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營收暴跌18%。更讓白宮焦慮的是,華為昇騰910B芯片性能反超H20,國產AI企業轉向國產替代。
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被迫改口:"出售第四好芯片是為讓中國企業對美國技術上癮。"這種自相矛盾的表述,暴露了美國科技霸權的結構性困境。
芯片解禁與茅晨月案的時間重疊絕非巧合。
就在美國務院施壓放人的同一天,五角大樓突然要求微軟等承包商清退所有中國籍工程師。
這種表面叫嚷排華,實際又千方百計保持關鍵技術影響力的操作,折射出被動局面。
比較一下其他國家的做法就能看出差異。
德國在處理華為高管案件時,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不受政治干預。日本對外國企業高管的管轄也遵循法治原則,體現了成熟市場經濟的特征。
而美方的做法卻是將出口管制異化為談判籌碼。這種"交易性技術管制"顛覆了傳統安全邏輯。
正如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沙吉娜所言:當出口管制從安全工具變為議價籌碼,全球科技博弈的勝負手已從"誰封鎖更狠"轉向"誰創新更快"。
下一步是核爆還是和解?
華盛頓的強硬姿態掩蓋不住談判桌上的迫切需求。
美國財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組成的"三巨頭"代表團,已確定8月初赴北京談判。
核心議題包括關稅調整、高科技貿易限制修正及新能源合作。美方對談判的迫切寫在臉上。
7月15日美國對14國加征關稅時,中國成為唯一豁免的主要經濟體。
貝森特更在同天主動放風稱8月12日關稅暫停期"具有靈活性",打破此前"最后期限不可延"的立場。
深層壓力來自經濟數據。
若對華3700億美元商品加征24%關稅,美國GDP將萎縮1.2%,消費者年增1300美元支出。
制造業PMI已連續六個月跌破榮枯線,特朗普的關稅牌早已褪色。相比之下,中國策略沉著務實。
中國對美出口占比降至14.7%,RCEP貿易額卻激增18%。此消彼長間,美方的依賴性反而在上升。
針對高敏感領域事件,中方堅持個案依法辦理,一方面強調對外開放,一方面積極推進外商投資法保障。
這與美國"泛安全化"手段形成鮮明對照,維護了商業環境的穩定性。
隨著8月談判臨近,美方看似強硬的表態難掩戰略被動。國務卿魯比奧在吉隆坡與王毅外長會晤后,意外稱贊會談"非常具有建設性"。
與白宮"立即放人"的聲明自相矛盾,說明內部也存在分歧。真正決定博弈走向的是法律與市場規律。
中國司法機關對茅晨月案的辦理,始終遵循《刑事訴訟法》關于調查取證時限的規定。
而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在福特汽車因斷供停產、6萬工人游行抗議的現實面前,已成強弩之末。
這場危機最終可能成為規則重塑的契機。
全球博弈角力,本質逐漸從"封鎖力比拼"轉向"創新速度較量"。中國持續降低對美出口比重,加速拓展RCEP和全球伙伴。
美國單純靠貿易壁壘維持優勢已越來越難。
當英偉達CEO身著唐裝來華推銷閹割版芯片,當美國商務部職員同樣可能因違反規定被限制離境,所謂"科技霸權"的神話已在瓦解。
未來,真正決定勝負的,不再是誰手里有更多大棒,而是誰能按規則辦事、誰能點燃更新的創新引擎。
結語
說到底,真正的大國風范不是恃強凌弱,而是在規則面前保持敬畏。司法主權不容踐踏,這是底線。
未來的競爭,比的不是誰的拳頭硬,而是誰能更好地維護國際法治。科技無國界已成共識。
面對這種變臉比翻書還快的雙標行為,我們既要堅持原則,也要推動合作。你覺得這種博弈最終會走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