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輪AI浪潮中,當美國企業紛紛發布通用大模型、推進人形機器人、討論火星移民時,中國的互聯網平臺卻一頭扎進了“外賣百億大戰”“直播賣貨”以及“貸款分期算法調優”,而最近,京東竟直接下場,開起了餐廳,計劃3年內在全國建設10000家七鮮小廚。
你很難不發出疑問:
為什么中國互聯網巨頭卷的是“地攤經濟”,與百姓爭利,而不是像美國那些互聯網巨頭一樣,再創科技?
這一問題背后,反映了兩種發展邏輯、兩種創新土壤、兩種資本文化的分野,直接影響著你我的生活。
一、“地攤經濟”:中國互聯網平臺的生存哲學
過去十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從“萬眾創業”的神壇,逐步走向了高頻低毛利的日常瑣碎:
? 阿里做菜鳥驛站、直播帶貨,推進即時零售;
? 騰訊在做視頻號和小額支付;
? 美團不斷優化配送算法、騎手管理、團購機制;
? 字節從短視頻到直播帶貨再到“抖音電商”;
? 拼多多橫掃全網,靠“便宜”和家伙打敗一切品牌邏輯。
它們看似在做“科技”——平臺算法、智能推薦、AB測試精細化運營,但實質上是在極限壓榨“人性中的消費沖動”與“社會資源的邊際效率”,這其中,拼夕夕則尤其惡劣,利用并放大了人性之惡:自利與貪婪。
這一切的底層邏輯,是利用中國的人口優勢,擴大流量并用流量變現,而從沒有考慮技術突破對人類的進步。
二、美國互聯網:長期主義下的“火星計劃”
對比之下,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進化路徑:
? Google 開發Transformer架構和TPU芯片,支持全球AI模型,其“不作惡”的宣言讓百度汗顏。
? Apple 靜水深流,在硬件體驗和芯片設計上保持極致;
? Meta 在押注元宇宙失敗后,又迅速轉向AI開放生態;
? Amazon 不再靠電商盈利,AWS云業務才是利潤核心;
? SpaceX、OpenAI、Tesla 成為世界科技最前沿的象征。
他們卷的不是“主播誰更能帶貨”,而是“如何讓人類文明跨越下一個邊界”。
這不是孤立個案,而是一種科技驅動+制度耐心+資本支持共同塑造的長期主義文化,也是創新土壤下的必然結果。
當然,說到這,肯定有很多小粉紅們認為我在吹捧米國,打壓我們自己,但請你一定要分清:愿望與現實。
三、為何中國互聯網不走這條路?
原因,當然不是因為中國人不聰明、沒野心,在國外AI團隊中很多大咖是中國人,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在結構上被鎖定。
1. 科技棧不完整,中國擅長的是“場景創新”而非“原點技術”
中國擅長把別人的底層技術用到極致,比如:
? 把智能手機做到性價比極致;
? 把移動支付普及到街邊大爺;
? 把短視頻算法訓練成“精神鴉片”;
? 把電商物流做到“全國次日達”。
但這些都建立在他國底層技術+本土效率運營之上,一旦卡在芯片、操作系統、大模型底座等原點科技上,就顯得力不從心。
但真的是我們不擅長?還是我們不被允許擅長?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2. 資本更愛快錢:變現周期短于技術周期
在美國,投資人愿意等十年才看到回報(SpaceX、Tesla、OpenAI,英偉達都虧損多年)。
而在中國,一家公司如果兩年不賺錢,估值就要打對折。于是企業紛紛選擇:
? 不搞深科技,搞電商;
? 不做科研,做直播;
? 不投實驗室,投短期爆款項目。
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被捆在短期回報的戰車上,自然缺乏對“火星”的想象力。
3. 監管環境決定了企業邊界
中國的政策環境在近五年發生了巨大變化:
? 金融監管趨嚴,螞蟻集團上市叫停;
? 數據出境受限,平臺不能“隨便出海”;
? 教培、游戲、直播、電商等接連受限;
? 科技公司被要求“服務實體經濟”。
這一系列監管風暴,直接改變了企業預期。科技公司不再“野蠻生長”,而是“主動收縮”,從未來轉向現實,從創新轉向合規,從太空幻想轉向地攤務實,這樣的結果就是,老百姓有限的生存空間被資本打壓,導致創業受阻,就業不利。
你去看看,現在的菜市場,還有幾家能活?
你去看看,現在的餐飲店,除了外賣小哥,還有幾個顧客?
你去看看,曾經熙熙攘攘的步行街,現在還有幾家商鋪在開門?還有幾個逛街的客人?
四、當互聯網巨頭橫掃“地攤經濟”后,剩下的將是一地雞毛
中國的人口結構、市場規模、社會發展階段,確定了互聯網巨頭切入地攤對他們確實是有利可圖,對于社會則未必。
在一個龐大的下沉市場里,“買菜”“送外賣”“搞直播”是個巨大的流量入口,也是老百姓的剛需。但正是這剛需,支撐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也支持了數以億計的就業和家庭。
當消費百億補貼的外賣大戰興起時,受傷的不是互聯網巨頭,而是數百萬家餐廳;當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而導致認真經營餐廳的小老板們倒閉時,留下的那些污穢的餐廳終會將預制菜灌進消費者的胃里,而那些曾經施舍出去的補貼也終將從餐廳或消費者手里數倍收回。
在壟斷的平臺經濟下,沒有贏家,除了平臺。
可問題是:我們如何能突圍?除了給壟斷平臺打工。
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優化騎手路徑、團購算法、推送機制,給人貸款。但我們也必須有人去做:
? 下一代芯片架構;
? 自主的AI底座模型;
? 高性能計算平臺;
? 人工智能倫理與制度框架;
? 甚至是火星移民計劃。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賣貨”,而是點燃新的可能性。
一個國家的互聯網平臺,最終要走出“電商邏輯”,進入“科技邏輯”,去玩點炫科技的東西,點亮未來。
賣火箭不一定賺錢,但賣火箭的人創造了未來
馬斯克靠賣火箭一度瀕臨破產,貝索斯用電商利潤養藍色起源幾十年。但正是這種不計短期回報的技術豪賭,推動了全球科技的極限擴張。
而中國的互聯網平臺如果始終困于“賣菜—賣貨—賣貸—賣臉”的螺旋,或許真的會錯過一整個時代的上升通道。
我們可以從地攤起步,但不能止步于地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