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7月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稱,將在8月結束前正式表明辭職意向。
日本政壇就像一場馬拉松,跑著跑著,選手們一個個主動退賽,石破茂不過是最近一個撐不下去的。
表面看,是他的支持率跌破20%的生死線,背后卻是經濟停滯、派閥斗爭、美國施壓三座大山壓得首相們喘不過氣。
在日本當首相從來不是“一錘定音”的美差,更像輪流坐莊的燙手山芋——鐵打的自民黨,流水的首相。
從2006年安倍第一次下臺算起,不到二十年換了十位首相,平均任期不到兩年,比便利店店長干得還短。原因不復雜,黨派內斗、民意翻書、媒體放大鏡,層層加壓,最后誰都扛不住。
拿石破茂這一輪來說,表面看是參眾兩院“雙敗”逼出來的,實質上是老問題攢成的新膿包,困境從去年10月就埋下伏筆。
當時他剛當上首相8天就突然解散眾議院,想復制安倍晉三的閃電戰奇跡,結果玩脫了。自民黨不僅丟了眾議院多數席位,連帶把黨內幾個派系的黑金丑聞全炸了出來。
那會兒就有分析說,石破茂這招好比在漏油的油箱旁邊點煙,遲早要爆。果然,今年7月參議院選舉,執政聯盟連最后一塊遮羞布也輸光了,在參眾兩院同時淪為少數派,創下自民黨1955年建黨以來最慘紀錄。
可別以為只是席位數字難看。老百姓更關心的是錢包癟得快不快。2025年日本的人均工資漲了一個點,可物價躥得更快,實際購買力又掉了快三個點,連續五個月負增長。
日美貿易協議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特朗普22號突然在社交媒體宣布達成協議,要求日本支付15%對等關稅,還要開放汽車大米市場。最狠的是那條5500億美元投資條款,90%利潤歸美國,活脫脫的現代版不平等條約。
石破茂團隊原本想拿關稅談判當擋箭牌,結果美國人不講武德直接掀桌子,搞得他連個體面退場的臺階都找不到
黨內更不是省油的燈。當年麻生自己栽在選票上,石破曾第一個跳出來逼宮,如今風水輪流轉,輪到麻生笑瞇瞇遞辭呈模板,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可就算內外夾擊,石破茂仍然硬撐了幾個月,原因很簡單:他一下去,自民黨可能連執政資格都保不住。
現在國會席位算盤上,自民黨加公明黨勉強湊數,一旦換帥,新總裁能不能過首相指名選舉這道關,誰也說不準。萬一在野黨趁亂抱團,把首相寶座抬走,自民黨就得收拾包袱回家養老,這風險誰都背不起。
其實,首相頻繁辭職背后還有一張更細密的制度網。日本是議會內閣制,首相不是全民直選,而是執政黨黨魁自動上位。
自民黨總裁任期最多三年,還能連任一屆,表面看比英國保守黨寬松,但內部派閥林立,誰都想推自己人,于是總裁就成了各派妥協的“臨時招牌”。招牌舊了、掉漆了、被風吹歪了,換一塊就是,反正店鋪還是自民黨老字號。
再加上“參眾兩院不一致”的老毛病,首相常常手握眾議院多數,卻在參議院被在野黨卡脖子。法案過不去,預算被腰斬,久而久之,首相就成了“背鍋俠”。
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至于未來,別指望換個人就能一勞永逸。高市早苗、小泉進次郎、岸田文雄排隊等著上位,可個個都帶著自家派閥的算盤。
高市早苗號稱“安倍遺產繼承人”,政策右得能拐彎;小泉進次郎頂著“二代光環”,媒體緣好,基層根基卻淺;岸田想回爐重造,可黑金賬本還在別人抽屜里躺著,隨時能再翻一頁。
一句話:誰上臺,都得先學會在鋼絲上劈叉,一邊哄選民,一邊哄黨內大佬,還得防著媒體偷拍。
再往前看看歷史,或許能有答案。1960年代佐藤榮作七年長跑之后,田中角榮、三木武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人平均兩年;
2012年安倍超長待機八年,換來的也是菅義偉、岸田文雄、石破茂的“兩年一輪”。規律簡單得像村口大喇叭:長則七八年,短則兩三年,日本首相的“賞味期”早就寫在制度標簽上。
石破茂的悲劇在于,他看透了問題卻無力改變。去年剛上任時,他公開說要正視歷史問題、改善對華關系,結果被黨內批得狗血淋頭。
今年想搞政治改革,又被派系大佬聯手摁死。最后只能跟著劇本走,該鞠躬鞠躬,該背鍋背鍋。這大概就是日本政治的潛規則:你可以有理想,但必須學會在現實面前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