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交流與傳播,懇請您點擊一下“關注”,這將為您帶來獨特的參與體驗,衷心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有確切的資料來源,相關信息來源標注在文末
在古代中國,一道詔令能夠影響個人命運的起伏,甚至改變家族的興衰。然而,您是否設想過,如果某天一位地方官員收到的是偽造的詔書,那將會引發怎樣的后果。
但根據史料記載,皇帝的詔書被偽造的事件幾乎從未發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偽造詔書變得如此艱難呢?而古代官員又具備哪些不為人知的鑒別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詔書從來都不是一張普通的文書。它承載著皇帝的意志,更是整個封建統治體系運行的關鍵紐帶。
皇帝被尊稱為"天子"、"圣上",意指上天在人間的化身,他的話語即被視為天意。
不過有趣的是,并非所有從皇宮傳出的文書都具有同等權威。詔書其實分為兩類:中旨和正式詔書。
中旨是皇帝繞過朝臣,直接以個人名義發出的命令。嚴格來說,它不具備正式的朝廷效力,官員們有權不予執行。
武則天時期就曾出現過類似事件,當時的宰相劉煒之接到武則天要推行三省六部制的詔令后,當場否定了其合法性。
武則天大為震怒,最終賜下毒酒結束了劉煒之的生命。但若換作另一位皇帝,情況則大不相同,明神宗欲行三王并封,卻被首輔沈一貫當場駁回,皇帝也只能無奈作罷。
這種差異其實很容易理解。中旨僅代表皇帝個人意志,而真正的詔書是皇帝與朝臣共同商議后的結果,代表著整個朝廷的意志。一旦詔書頒布,所有人都必須嚴格遵從。
詔書制度的發展過程也很值得探究,最早有記錄的"詔書"可追溯至夏啟征討有扈氏時發布的《甘誓》,但當時尚未形成防偽意識。
真正建立起完整制度的是秦始皇,他設立了天子六璽制度,不同玉璽用于不同場合。
到了元代,詔書開始用蒙古文書寫,還會將皇帝二三十個字的尊號全部寫入,以此提高偽造難度。
明清時期更是登峰造極,永樂帝擁有24枚玉璽,乾隆皇帝更夸張,僅故宮保存的玉璽就多達1800余枚。
談到古人對詔書防偽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真令人由衷贊嘆。首先在材料選擇上就極為講究。
詔書所用的布料并非普通織物,而是由皇家機構特制的"金蠶絲"。這種絲綢自帶天然的金黃色澤,手感細膩厚重,民間的絲綢根本無法比擬。
更令人稱奇的是,詔書上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中的"奉"字,并非用毛筆書寫,而是采用刺繡工藝精心繡制。
負責刺繡的工匠都是宮廷中的資深匠人,他們世代為皇家效力,技藝傳男不傳女,外人根本無法掌握。這些工匠長期居住在宮中,受到嚴密監管,想要收買他們幾乎不可能。
詔書的顏色也大有講究,不同級別的官員收到的詔書顏色各不相同,品級越高,顏色越豐富。
最高級別的金黃色詔書,清朝時一道價值高達千兩白銀,通常只在軍國大事或賞賜給丞相、大將軍時使用。普通官員收到的多為土黃色或白色。
制作流程更是嚴謹得令人咋舌,詔書要先由中書省的官員起草,然后呈送皇帝審閱。
皇帝看過后要用朱筆批注"可"字方為有效,接著還需送至門下省復核,確認無誤后才能正式頒發。可見詔書在審批過程中也極為嚴格。
只要這個流程中出現任何差錯,該詔書就無法發出。最巧妙的防偽設計是玉璽的蓋印方式。玉璽不是隨意蓋上的,而是要跨過"奉"字和年月日期,形成一種"騎縫"效果。
這樣一來,想要偽造就得同時攻克刺繡和印章兩道工序,難度成倍增加。
皇帝使用的印泥也非同尋常,是用朱砂、蓖麻油、珍珠粉、瑪瑙粉等珍貴材料調制而成。這種印泥歷經百年不褪色,觸感細膩如玉,民間根本無法仿制。
而且每道詔書都要在皇史宬等檔案館留存副本,便于日后核查。
古人在管理工匠方面,為了防范任何可能的"不軌"行為,可謂將"防人之心不可無"發揮到極致。
皇家織造局的工匠們生活極其受限,他們進出工作場所都要接受嚴格檢查,身上不得攜帶紙筆,別說布料了,連一根線頭都不允許帶出。
詔書的制作流程被分割為多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工匠只負責其中一小部分。織布的不了解染色配方,染色的不懂刺繡技巧,刺繡的又接觸不到印章。
沒有任何一個人掌握全部工藝,即使有人想向某個環節的同行學習,也完全不可能。
這些工匠及其家屬都被納入"匠門"管理體系,世世代代為皇室服務。他們的日常活動受到嚴密監控,外出遠行都要事先報備。
說白了,他們雖然不是囚犯,但自由程度與囚犯相差無幾。
官員們也有一套嚴格的培訓制度,新上任的官員要前往禮部接受專門訓練,學習如何識別不同等級的詔書。
金黃色詔書上繡的是龍鳳圖案,土黃色的是云鶴紋樣,白色的是花草圖案。每種圖案都有固定的繡法和位置,稍有差錯就能察覺異常。
宣讀詔書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的工作,太監只能宣讀中旨,正式的國家大事要由專門的官員負責。明朝設有"行人"這一官職,專門負責傳達詔書。
這些人都經過嚴格選拔和培訓,不僅要熟悉各種禮儀規范,還要具備準確判斷詔書真偽的能力。
接收詔書的儀式也很講究,官員要提前沐浴更衣,設置香案迎接。
詔書送達后,要先檢查封印是否完好,然后核對上面的官印和簽名。每道詔書上都有多位相關官員的簽名蓋章,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行。
有個細節特別引人注意,宣讀詔書的人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還不能讀錯任何一個字。如果讀錯了,輕則扣罰俸祿,重則革職查辦。這種嚴格的儀式感,也是為了增加偽造的難度。
說到偽造詔書的處罰,那真是令人膽戰心驚。根據《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規定,偽造詔書屬于"十惡不赦"之罪,與謀反、謀叛同等級別。
犯此類罪行的人,不論曾立下多大功勞,一律斬首示眾,家產充公,男丁流放,女眷充為官奴。不僅偽造者要受罰,知情不報的人也難逃法網。如果官員明知詔書有假卻仍執行,同樣要被處死。
即便是無意中傳遞了假詔書的驛站官員,也要被革職查辦。這種連坐制度讓每個經手詔書的人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朝廷還設立了專門的監察機構,御史臺的官員有權隨時檢查各地收到的詔書,發現可疑之處立即上報。
每年年底,各地官員還要將收到的所有詔書送至京城復核,確保沒有假冒的混入其中。這種嚴厲的懲罰和嚴密的監察,使偽造詔書成為一件風險極高、成功率極低的事情。
難以想象,一道小小的詔書,從特殊的材料工藝,到嚴格的人員管理,再到嚴酷的懲罰制度,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這套體系雖然在今天看來略顯繁瑣,但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卻是維護皇權穩定的重要保障。
古人用他們獨特的方式,使詔書真正成為了"天子之言"的象征。
信源:東北新聞網 古代詔書都是黃色的嗎?如何防偽?請到遼博展覽里面找答案
信源:新華網 圣博館藏|別被電視劇給騙了,詔書其實長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