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社會中應該會有不少人好奇,在沒有指紋識別、人臉認證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證明"自己就是自己"的。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對身份認證的重視程度就遠超現代人的想象,并且古人也逐漸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套“身份證”。
那么古代“身份證”是什么樣子的?古人又是如何重視呢?
說起古代身份證的起源,得從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起。這位改革家為了加強人口管理,創造了一種名為"照身帖"的身份憑證。
所謂“照身帖”就是一塊打磨平整的竹片或木板,上面刻有持證人的肖像、姓名、籍貫以及職業等信息。
由此可見,在戰國時代,古人用來證明身份的“身份證”已經初具規模。
進入隋唐時期,古人的“身份證”體系迎來升級。隋朝開始使用魚符制度,而唐朝則將其發展至巔峰。
之所以采用魚形,一方面是因為唐朝皇室姓李,“鯉”與“李”諧音,寓意吉祥;另一方面,古人相信洛書出自魚腹,象征祥瑞。
魚符制作精良,分為左右兩部分,左半留存朝廷作為底檔,右半隨身攜帶。驗證身份時需兩片合對,完全契合才有效。
唐代還制定了材質等級制度,分為金魚符、銀魚符、銅魚符三種類型,分別對應不同級別的官員。
官員著裝也需配套,紫袍配金魚符,紅袍配銀魚符,綠袍配銅魚符,場面頗為壯觀。
武則天執政期間,認為魚符不夠威嚴,改用龜符。龜在古代稱作玄武,象征長壽,也與武姓相合。從此“金龜婿”一詞流行開來,專指佩戴金龜符的三品以上高官。
宋代延續了唐代制度,但僅保留裝魚符的袋子而不再使用魚符本身。官員們發現空袋子浪費,便往里面裝些金銀碎塊,進宮時用于打點太監,可謂別出心裁。
明朝改用牙牌,多由象牙制成,形似小板。清朝則稱其為腰牌,從宮廷到民間廣泛應用,種類多樣,功能達十余種。
古人對“身份證”的防偽措施也頗為用心。唐高宗時期,發現魚符易被偽造,遂想出對策。
為魚符配備專用袋子,并規定不同品級使用不同材質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則用銅飾。
此法頗為奏效,因金銀銅均為國家管控材料,民間難以獲取。違規使用者還將面臨處罰,《唐律》明確規定,穿錯官服或誤用魚袋材質,輕則受杖責,重則罷免官職。
明清時期,防偽技術更進一步。牙牌和腰牌不僅刻有姓名、職務、籍貫,還詳細記錄持牌人的外貌特征。
這堪稱古代版的“人臉識別”,更為嚴苛的是,部分牌子上還刻有警示語。
如俄羅斯西伯利亞出土的明代銅牌上就有“借者與借予者同罪”的字樣,意即借用或出借身份證件,一經查獲兩人同罪。
制作工藝也是防偽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些身份證使用的材料多樣,包括銅、玉、象牙、竹木、金銀等,紋飾精美。
浮雕、鏤空、陰陽刻線等工藝廣泛運用,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游魚擺尾、猛虎怒吼、騰龍翻云、麒麟送福,形象生動。
明清的牙牌與腰牌大量采用卷云紋、植物紋、動物紋,圖文布局協調統一,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這些精細工藝并非普通工匠可隨意仿制,政府對制作工匠實行名單管理,私自偽造將遭重罰。
有趣的是,不同部門還擁有專屬樣式。明朝的朝參牙牌分為五類:“勛”字牌供公侯伯爵使用,“親”字牌用于駙馬都尉,“文”字牌為文官所用,“武”字牌歸武官持有,“樂”字牌則為教坊司樂工專用。
分工明確,秩序井然。清朝更是將腰牌制度推向極致,從宮廷至邊關,從官員到挑夫,皆有相應腰牌。
包括關口通行證、船戶腰牌、倉庫腰牌、領鹽憑證、考試腰牌等,種類多達十幾種。
古代“身份證”的功能,遠不止用于身份確認。例如唐代的魚符,既是身份象征,又是調動軍隊的憑證。
類似將軍的虎符,地方官員調兵需持皇帝頒發的魚符,與兵部所持半符相合方可執行。
這套制度看似嚴密,也曾發生趣事。某地方官急于調兵,派人快馬傳送魚符,途中不慎掉落河中,最終只能重新奏請,延誤數日。
清朝的粉牌制度頗具特色,親王、貝勒使用紅頭牌,公爵以下使用綠頭牌,詳細記錄姓名、籍貫、任職年限與政績。
皇帝常翻閱這些牌子,考察官員表現,決定是否晉升。這類似于現代人事檔案,但更為直觀。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清朝內務府對腰牌的管理。盡管皇宮戒備森嚴,腰牌制度卻漏洞百出。太監常將腰牌借予親友入宮辦事,守衛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曾有小販持借來的腰牌混入宮中,在御花園設攤售賣糖葫蘆,直至巡邏侍衛發現才被驅逐。
乾隆皇帝得知后震怒,下令整頓腰牌制度,但不久后又恢復松懈。
更離奇的是,江浙地區的盜匪竟模仿官府,自制木質腰牌作為組織標識。
他們誤以為此舉可提升組織紀律性,結果反而暴露了行蹤。官兵抓獲一名小嘍啰后,順藤摸瓜將整個團伙一網打盡,堪稱聰明反被聰明誤。
古代身份證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深遠。商鞅推行照身帖后,秦國流民數量顯著下降。
原因在于沒有照身帖便寸步難行,住店需查驗,進城要檢查,求職也需出示。這種嚴格管理雖限制了人口流動,卻保障了稅收與兵源,為日后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唐代的魚符制度更是將等級觀念深植人心。三品官員的金魚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到哪里都受人敬重。
五品官員的銀魚符則稍顯遜色,至于六品以下的銅魚符,幾乎毫無地位。曾有縣令為顯排場,私自將銅魚符鍍金,結果被人揭發,不僅丟了官職,還遭三十大板。
這種以材質區分等級的做法,使官員時刻感受到身份差異,也讓百姓對官府更加敬畏。
在缺乏現代科技支撐的年代,古人憑借智慧創造出形式多樣的“身份證”。
它們有的精致絕倫,有的簡樸實用,有的威風凜凜,有的平淡無奇,但每一塊都在訴說著一個永恒的道理——無論古今,證明“我是誰”始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
只不過,古人用的是一塊牌子,而我們用的是一張卡片罷了。
或許千年之后,我們的身份證也將成為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物,令未來的人們驚嘆不已。
信源:山西新聞網 古代也有身份證戶口本和房產證
信源:甘肅省博物館 古代的“身份證”——符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