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凌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發表聲明,因過境協議到期,終止經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至此,俄天然氣通向歐洲的6條主要管道中,只剩下2條仍在運行。
這一刻,距離俄烏沖突爆發已經過去了三年。
而在沖突初期的混亂與喧囂中,有一個聲音顯得格外冷靜和清醒——那就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預警。
2022年初,當歐洲各國政客都被復仇情緒裹挾時,這位剛卸任不久的"鐵娘子"卻苦口婆心地告誡各國:"這場沖突對歐洲來說,未必是好事。我們可能會成為最大的輸家。"
當時的歐洲領導人覺得她是不是真的老了,怎么說出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但現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殘酷。
三年多過去了,默克爾的預言一語成讖。
能源"斷供"背后:歐洲制造業的災難
要理解默克爾為什么能預見到歐洲的困境,就得先搞明白歐洲經濟的"命門"在哪里。
俄烏沖突之前,俄羅斯天然氣通過管道直接送到歐洲各國家門口,既便宜又方便。
德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西門子、寶馬、奧迪這些龍頭企業哪個不需要大量能源?
2020年,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約占歐盟相應能源總進口額的23%、40%和45%。
但沖突一起,"北溪"管道被炸毀,歐盟對俄制裁啟動,整個能源供應鏈瞬間斷裂。
歐洲各國不得不高價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成本一下子翻了幾倍。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2年9月,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在半年里增長到原來的3.5倍。截至2022年10月,歐盟總體通脹率達到11.5%。2022年第四季度,歐盟企業申請破產的數量創歷史新高,環比增長26.8%。
德國的情況更為典型。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在能源消費中嚴重依賴天然氣,其依賴程度在歐盟成員國中居于前兩位。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在德國的整體天然氣用量中,工業用氣占了59%。
能源危機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上升,更是整個產業鏈的系統性風險。那些曾經傲視全球的德國制造企業,要么停產,要么減產,有的干脆直接搬到美國去了。
不過,這還只是開始。
誰是真正的受益者?答案顯而易見
在整個俄烏沖突中,有一個國家的表現特別耀眼——美國。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目前美國已成為歐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以遠高于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羅伯特·弗蘭克一語中的:"美國希望長期控制歐洲天然氣市場,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更別提軍火生意了。
俄烏沖突使美國國防工業順勢擴大了在歐洲軍工市場的份額。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在2024年12月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直言不諱:烏克蘭如今已成為美西方軍工復合體的"金礦"。
與此同時,美國還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科學法案》,這兩個法案通過高額補貼吸引企業投資美國。
簡單說,就是美國用真金白銀誘惑歐洲企業搬家。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美國投資建設新工廠,大眾汽車也在美國大幅增加投資。這些企業搬走的不僅是工廠,還有技術、人才和就業機會。歐洲辛辛苦苦培養幾十年的產業優勢,就這樣被美國"挖墻腳"挖走了。
再看俄羅斯這邊,情況就不一樣了。
雖然受到西方制裁,但俄羅斯迅速啟動了"向東轉"戰略。
具體怎么轉的呢?俄羅斯開始大力開拓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能源消費大國。
中俄簽署了長期天然氣供應協議,印度也大幅增加了對俄石油進口。俄羅斯還加強了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對中亞國家天然氣供應量在技術上可達到100億至150億立方米。
這招還真管用。2025年,俄羅斯對中國的天然氣出口預計將創下在亞洲方向的新紀錄。通過這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俄羅斯不僅扛住了西方制裁,還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
俄羅斯還有另一個優勢——手里握著全世界大都需要的東西。石油、天然氣、小麥、化肥,這些都是各國的剛需。西方制裁得再厲害,需要這些資源的國家還是得想辦法買到手,無非是換個渠道、多繞幾道彎罷了。
倒是歐洲,既沒有美國那樣的地緣優勢,也沒有俄羅斯那樣的資源稟賦,夾在中間進退兩難。現在看來,默克爾當年的判斷太準了。
德國的"生存選擇":在夾縫中尋找出路
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危機,德國要想翻身,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
說白了,德國現在面臨一個根本性選擇:是繼續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還是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另辟蹊徑?
這個選擇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系。
2025年2月23日,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塵埃落定。
弗里德里希·默茨領導的聯盟黨成功擊敗朔爾茨的社民黨,重新掌權。這位69歲的政治老將已在2025年5月正式接任德國總理。
默茨接手的德國,真是一副爛攤子。先說經濟數據:德國GDP連續兩年下滑,2024年又下降了0.2%。拿2019年作比較的話,德國經濟總量不但沒增長,反而縮水了5%。什么概念?就是德國經濟倒退了5年。
怪不得彭博社直接給德國貼了個標簽——"歐洲病夫"。
面對這種困局,默茨的態度顯得更加務實。早在競選期間,他就明確表態:"德國經濟有一半要依靠出口,而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2025年5月23日,默茨與我國領導人通電話時表示:"當前國際形勢下,作為世界兩大主要經濟體,德中合作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德國新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愿本著建設性和務實精神推動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這種務實態度在中德合作上體現得很明顯。
2024年12月11日,中德電動汽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8次會議成功舉行,雙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
德國汽車企業在華投資建廠,中國企業也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才是真正的共贏。
但默茨也面臨著來自美國的壓力。
特朗普政府威脅對歐洲汽車產品加征25%的關稅,這讓德國汽車工業雪上加霜。根據德國外貿協會的預測,這一政策將導致德國出口總量下降2.7%,其中汽車產業將成為受打擊最嚴重的領域。
對此,德國老百姓的反應非常直接。77%的房主表示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幾乎一半(44%)的人不得不動用儲蓄來支付高額能源賬單。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正在積累。
面對這種內外夾擊的局面,默茨能否帶領德國走出困境?他的選擇將不僅影響德國的未來,也將影響整個歐洲的命運。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什么?
想當年,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之父"艾哈德帶領德國走出二戰廢墟,靠的是什么?不是盲從,而是獨立思考。
不是意識形態掛帥,而是實事求是。德國能從一個被分割的戰敗國,重新成為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靠的就是這種務實精神。
如今,默克爾當年的預言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歐洲確實成了俄烏沖突的最大輸家,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延續。歐盟(不包括英國)在全球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從2018年的15.42%下降至2023年的14.55%。
2025年,歐盟將多支付約1200億歐元的費用來彌補能源缺口。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算了一筆賬:烏克蘭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可能給斯洛伐克造成近15億歐元損失,給歐盟造成約700億歐元損失。
這些數字背后,是千千萬萬歐洲民眾生活質量的下降,是數以萬計企業的倒閉破產,是整個歐洲經濟競爭力的衰落。
歐洲的政治家們什么時候能像默克爾那樣,放下成見,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什么時候能夠為了自己人民的福祉,而不是為了討好某個大國,來制定政策?
默茨的上臺,或許是一個轉折點。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歷史會證明,只有那些敢于獨立思考、堅持務實路線的國家,才能在大變局中站穩腳跟。
默克爾的預言已經應驗了大半,剩下的路怎么走,就看歐洲自己的選擇了。
參考資料:
- 《烏克蘭危機升級三年 多方博弈仍在激化》- 新華社,2025年2月
- 《"斷氣"+電價波動,歐洲陷入新一輪能源焦慮》- 環球時報,2025年1月
- 《俄烏沖突以來的歐洲經濟——表現、原因、政策應對與前景》-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2024年
- 《中德電動汽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8次會議成功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24年12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