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消息,7月15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火藥味彌漫。面對北約秘書長呂特,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一枚重磅炸彈——他警告俄總統普京必須在50天內達成俄烏停火協議,否則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100%的關稅”,同時威脅對繼續購買俄能源的國家施加“二級關稅”。這番最后通牒,如同向國際能源市場投入一顆深水炸彈。
緊隨特朗普的威脅,北約秘書長呂特迅速扮演起“傳聲筒”角色。 他在7月15日的言論中毫不掩飾地將矛頭直指中國、印度和巴西:“如果你現在住在北京、德里,或者你是巴西總統,好好關注這事,否則可能遭受‘非常嚴重的打擊’。”這番赤裸裸的脅迫,瞬間激怒了新德里。印度官員敏銳地抓住西方行為的矛盾本質——歐盟2024年仍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219億歐元的化石燃料,北約成員國土耳其更是俄石油產品的最大買家。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重標準,讓印度外交部的反擊擲地有聲:“我們尤其要對在這一問題上出現的任何雙重標準表示警惕。”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印度并非毫無準備地應對這場風暴。 面對可能中斷的俄油供應(目前占其進口總量的約35%),石油部長哈迪普·辛格·普里在7月17日展現出令人驚訝的從容:“我一點也不擔心。我們已將石油供應國數量從27個增加到約40個。”他的底氣源于印度數年來精心編織的能源安全網——圭亞那、巴西、加拿大等新興供應源,以及國內勘探能力的提升,構成了堅實的“B計劃”。國有煉油廠甚至放話,必要時可迅速回歸“戰前模式”,將俄油份額壓回2%以下。
但印度的應對遠不止于能源層面的“硬防御”。 在政治博弈場上,它打出了一張更具戰略意義的牌。就在普里表態的同一天,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伊斯瓦爾釋放了一個微妙而重要的信號:印方不排除重啟與中國、俄羅斯的三方合作機制。“這是三國就彼此感興趣的全球和地區問題進行討論的平臺,”他強調,會議時間將由三方共同商定。此舉被輿論普遍解讀為印度對其“戰略自主性”的強力宣示——面對強權施壓,印度拒絕被捆綁,更要以獨立姿態尋求多元解決方案。
莫迪(資料圖)
印度對中俄印機制的“暗示性擁抱”,與其能源“去俄化”預案看似矛盾,實則深刻反映了其精明的多向外交傳統。 它既用實際準備向美西方展示“脅迫無效”,避免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同時,借重提三邊機制,既向中俄傳遞合作意愿以維持關鍵關系彈性,又向西方傳遞戰略籌碼信號。這種“左右逢源但絕不選邊”的復雜策略,是莫迪政府在大國夾縫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存之道。
中俄對印度的信號心領神會,互動悄然提速。 在7月16日和17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兩次就相關問題明確表態: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同時確認“中方愿同俄印雙方就推進中俄印合作保持溝通”。俄外交部副部長魯登科更是直接證實,俄方正與中印就恢復該機制“進行談判”。三國圍繞共同應對美國壓力、協調立場的戰略溝通齒輪,已然開始轉動。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由特朗普“最后通牒”引發的外交地震,其震波遠超俄烏戰場本身。北約秘書長呂特不加掩飾的“幫腔”,不僅未能壓服印度,反而像一記重錘,意外地敲醒了沉睡的“中俄印”三邊合作機制。當新德里以“雙標”怒斥和“三邊重啟”暗示作出反擊時,它揭示了一個冰冷現實:大國揮舞制裁大棒的時代,正遭遇新興力量多元化反制策略的強勁挑戰。林劍早已點破關鍵——“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全球秩序的未來,或許正系于這種能否超越脅迫、擁抱真正多邊主義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