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人真丟到中國家門口了!
法國對自己的實力還是沒有認知,這次亞太航行,法國航母“戴高樂”號在南海試圖追蹤中國潛艇。
然而剛駛入呂宋海峽,就遭遇了40艘中國軍艦的“貼臉監(jiān)控”,不僅如此,“山東艦”航母戰(zhàn)斗群也在附近出現。
“戴高樂”號不得不全程保持低調,但不僅讓法國海軍顏面盡失,也暴露了其在技術與戰(zhàn)略上的多重短板,那么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呢?
“戴高樂”號航母是法國唯一一艘現役航母,這艘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是4.2萬噸,搭載著大約30架陣風飛機,外加幾架預警機。
這次它帶著三艘護衛(wèi)艦和一艘補給船,組成航母戰(zhàn)斗群,從法國圖倫港出發(fā),執(zhí)行名為“克萊蒙梭-25”的航行任務。
這次任務說是巡航亞太,但歸根到底是秀一下自己的軍事實力,證明自己還是個“能打”的。
其次就是進行外交活動,去訪問日本、菲律賓等國家,拉近一下關系,最后就是測試一套新上線的AI輔助決策系統(tǒng)。
這套系統(tǒng)號稱能夠分析歷史數據和實時情報,預測地方潛艇位置,優(yōu)化航行路線,所以法國急需測試一下這個功能,而海域復雜的南海是最佳的試驗場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戴高樂”號剛進入南海的呂宋海峽準備追蹤潛艇,一艘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wèi)艦就出現在了附近開始嚴密的跟蹤。
隨后越來越多的中國艦艇加入,數量高達30-40艘,形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監(jiān)控網”。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國海軍的“山東艦”航母戰(zhàn)斗群也在附近出現,與“戴高樂號”來了一場狹路相逢。
法國海軍參謀長事后還信誓旦旦的表示,當時艦隊已經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不過沒發(fā)生對抗,這是因為法國海軍的戴高樂號航母代表著龐大的力量。
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實際上“戴高樂號”面對中國海軍強大的陣仗,最終選擇了低調行事,避免任何可能導致誤判的舉動,中國海軍也就沒有發(fā)出任何警告通信。
但“戴高樂號”灰溜溜的模樣,也讓外界對它的實際能力產生了質疑,法國航母真的能行嗎?
說實話,“戴高樂”號航母是有些落后了。
法國航母艦群此行最大亮點就是首次搭載了人工智能輔助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是整合了歷史演習數據和實戰(zhàn),目的是為了幫助艦隊預測潛艇位置并制定攔截策略的。
然而在實際對抗中,這套系統(tǒng)卻不一定能發(fā)揮出來,相比之下,中國在軍事人工智能領域早已領先一步。
從智能化反潛技術到殲-20戰(zhàn)斗機的AI輔助巡航,中國海軍展現出的技術優(yōu)勢,遠遠不是法國航母這套系統(tǒng)能比的。
除此之外,“戴高樂”號本身的硬件短板在此次行動中暴露無遺,作為法國海軍的唯一航母“戴高樂”號,在設計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動力不足,機動性受限,“戴高樂”號采用兩臺K-15型核反應堆,總輸出功率僅300兆瓦,其最大航速僅27節(jié),相比美國航母的30節(jié)以上,戰(zhàn)略機動性明顯不足。
在南海這樣需要快速反應的海域,低航速不僅限制了艦隊的部署效率,還影響了艦載機的起飛效能,由于甲板風不足,艦載機難以滿載起飛,作戰(zhàn)半徑和武器掛載量受限。
排水量小,作戰(zhàn)能力有限,“戴高樂”號滿載排水量僅4.2萬噸,不到美國航母的一半。
這直接導致其機庫和甲板空間狹小,正常情況下僅能搭載24架陣風M型戰(zhàn)斗機、4架預警機和5至6架直升機,理論最大搭載量也僅約40架。
而美國航母可攜帶70至80架艦載機,火力投射能力遠超“戴高樂”號,此外小排水量還限制了物資儲備,使其海上自持力較弱,需頻繁補給,增加了后勤風險。
彈射器缺陷,艦載機效能受限,“戴高樂”號的蒸汽彈射器軌道長度僅75米,比美國航母的99米短了近四分之一。
這導致彈射氣壓不足,艦載機難以滿油滿彈起飛,作戰(zhàn)半徑和打擊能力大打折扣。
在執(zhí)行遠程任務時,艦載機可能因燃油不足無法返回,或因彈藥有限難以對目標造成有效打擊。
預警機適配問題,空戰(zhàn)指揮受阻,法國缺乏自主研發(fā)的艦載預警機,只能依賴美國E-2C型預警機。
然而“戴高樂”號的甲板長度原本僅適合陣風M型戰(zhàn)斗機,E-2C預警機起降需要更長跑道。
為此法國在航母后部加裝了4米鋼板,但這不僅影響了船體結構,還未能完全解決預警機的適配問題,這使得艦隊的空中預警和指揮能力在復雜戰(zhàn)場環(huán)境中顯得捉襟見肘。
反觀中國海軍,40艘艦艇的規(guī)模,涵蓋了驅逐艦、護衛(wèi)艦等類型,可以說是規(guī)模龐大,更別提中國在只能化反潛、AI輔助巡航等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已經遙遙領先。
殲-20隱身戰(zhàn)斗機在南海的常態(tài)化部署、055型驅逐艦的鷹擊導彈射程高達1500-2000公里,哪個不是讓對手望而生畏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中國既有應對的速度,也有應對的策略,面對“戴高樂”號的“貼臉”中國沒有發(fā)警告,而是選擇直接追蹤監(jiān)控,告訴法國,你可以來的我地盤但要守我的規(guī)矩!
這種強硬的態(tài)度,既避免了沖突,也能讓法國感到壓力不敢偷偷搞小動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