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wǎng)7月23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wǎng)站7月21日刊登題為《日本反建制政黨引發(fā)年輕選民共鳴》的文章,作者是馬丁·法克勒。文章摘編如下:
在年輕選民支持減稅、限制移民和打破政治現(xiàn)狀的背景下,日本新興右翼政黨人氣飆升,使長期執(zhí)政的自民黨在20日的國會參議院選舉中遭遇慘敗,這標志著日本社會代際裂痕日益擴大。
盡管自民黨此前也曾面臨潛在的篡位者,這次卻有所不同,因為挑戰(zhàn)者來自自民黨長期掌控的民族主義右翼。
此次選舉的最大贏家是兩個五年前尚不存在的極右翼政黨——國民民主黨和更為極端的參政黨。雖然日本過去也曾出現(xiàn)過曇花一現(xiàn)的“反建制新貴”,但前述兩黨關于提高薪資、減少外國員工數(shù)量以及打破老一輩選民對政治壟斷的承諾似乎獲得了年輕選民的更多支持。
獨立政治分析師有馬晴海(音)表示:“一些收入停滯或不愿看到更多外國人來到日本的年輕選民支持民粹主義口號,他們對自民黨的失望情緒在傳統(tǒng)媒體之外的網(wǎng)絡上蔓延開來。”
右翼政黨的崛起讓許多日本人不禁懷疑,全球右翼反建制政治運動的浪潮是否終于抵達了日本海岸。在與外部政治力量看似隔絕多年之后,許多日本選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終于厭倦了他們眼中由政商既得利益集團主導的政治秩序。
然而,自民黨過去多次經(jīng)受住選民不滿情緒的爆發(fā),往往是通過借鑒對手的政策理念來削弱其勢頭。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可能也不例外。日本新興民族主義政黨與國外反建制團體(特朗普的“美國優(yōu)先”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關注的是日本國內政治和經(jīng)濟變革引發(fā)的代際不滿情緒。
許多分析人士表示,此次選舉結果給日本政治格局留下了一個新問題:這些新政黨代表的是一次短暫的抗議票,還是一場由人口結構壓力和對領導層脫離年輕選民的失望帶來的更持久的政治重組?
日本右翼思潮很早就扎下了根。21世紀初所謂“網(wǎng)絡右翼”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但未能發(fā)展成獨立運動,而是轉而支持了安倍晉三。安倍在2012年至2020年擔任自民黨總裁和日本首相期間,主導著日本政治右翼。
東京大學教授隱岐紗彌香(音)對《朝日新聞》表示:“在安倍時代,自民黨馴服并吸收了極右翼勢力。”
分析人士稱,盡管安倍的離世為參政黨神谷宗幣等右翼人物崛起開辟了道路,但自民黨可以通過重新右傾化奪回失地。(編譯/熊文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