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則雙贏
時隔五年,印度終于再次向中國游客敞開大門。
今天,印度駐華大使館正式發布公告:
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申請赴印旅游簽證。
這是自2020年暫停以來,印度首次恢復面向中國游客的旅游簽證業務。
一時間,社交媒體上“終于恢復”、“印度我來了”的聲音刷屏。有人直呼:“恨不得現在就買票,下個月就走。”
長期以來,印度都是一個“極端兩極”的旅行目的地。
一方面,它擁有幾千年文明沉淀,恒河的晨霧、泰姬陵的輪廓、瓦拉納西的火葬臺,令無數旅行者沉醉其中,仿佛完成一場“靈性洗禮”。
另一方面,關于印度的旅行“預警”也從未間斷:街頭的臟亂差、飲食水土不服、女性安全問題……這些不確定因素也勸退了不少人。
“別隨便吃街邊攤”“做好連續拉肚子三天的準備”……很多旅游攻略寫得像危機應對手冊,甚至有人調侃:“去一趟印度,不洗靈魂,洗腸子。”
但也正因如此,這種充滿挑戰與未知的異域體驗,成了不少旅行愛好者清單上的“隱藏黑馬”。
所以這次簽證重開,才會激發如此大的討論熱潮。而為何突然放開?其實有跡可循。
2020年因為邊境沖突,印度迅速凍結中國游客旅游簽證,暫停直航、擱置中企投資審批,封禁200多款中國App,一度幾乎中斷民間交流。幾乎對中方全面“降溫”。
而這兩年,雙方關系逐步釋放“回暖信號”。
據《MoneyControl》早前的報道,中印雙方正在計劃恢復從德里、勒克瑙、加爾各答飛往拉薩的航班,重點服務凱拉什·瑪納薩羅瓦爾朝圣人群。
在簽證上,印度此前雖開放商務類,但對普通游客仍未解禁,出行安排頗多不便。
對比之下,中國方面早在去年就對印度公民簡化赴華簽證流程,并免除部分簽證費。
截至4月,中國已向印度公民發放簽證超過8.5萬份。
不僅如此,中印關系的“重新鏈接”,還體現在經濟與教育等多領域。
在這輪關系修復中,印度自身其實也有強烈的現實考量。
面對來自歐美市場的波動壓力,以及對華供應鏈的高度依賴,印度開始重新評估“脫鉤”的代價。
據報道,印度政府可能會放寬對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的中國工人或技術人員的簽證政策,因為這些項目涉及重型基礎設施設備的進口及安裝和運營。
另一方面,中印貿易也持續增長。根據GTRI報告,中國在2024財年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1184億美元。
教育交流也未曾中斷。中國高校長期是印度醫學生的重要選擇,即使在疫情期間、航班暫停之下,仍有大批印度學生繞道赴華就學。
中國也在積極迎接四方來客。中國駐印度使領館不斷開展中國旅游資源推介,希望吸引更多印度游客赴華旅行。
所以,旅游簽證的恢復不是句號,而更像是一個新的起點。
從簽證重啟、航線協商,到貿易合作、教育往來,中印之間的重新連接,或許還遠未完成,但已經在悄然推進。
這場“雙向奔赴”還在繼續,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